半岛(中国)体育·官方网站-BD SPORTS > 半岛新闻中心 > 领导活动

信息产业的特征十篇半岛官网

  半岛官网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产品生产,信息系统的建设,信息技术的制造等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和有关内部结构的总称。信息产业有传统信息产业与现代信息产业之分…。其中现代信息产业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是伴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近年来全球信息产业平均每年以15%~20%的速度快速增长,进而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现代信息产业与传统信息产业包括的行业不同,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传统信息产业主要包括图书馆业、档案馆业、博物馆业、情报业、新闻业、广播电视业、出版业、咨询业等产业,现代信息产业主要包括计算机产品和零部件、软件(系统软件、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电信服务、数据库、信息服务等产业;各自投入的资源不同,导致技术创新速度有所不同,现代信息产业比传统信息产业技术发展更迅速、生命周期更短、创新更频繁。

  1.2.1 信息产业生产竞争激烈,具有固定生产成本高、边际成本(产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低的特点现代信息产业信息产品的生产竞争激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的智力投入,技术含量极高,而且高智力投入与信息产品的产出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信息产品的研制有可能失败,要求企业在生产出最终产品之前,前期投入巨资,进行大量的设备投入和研宄开发,还要承担很高的失败风险;一旦产品研制成功,生产信息产品所需的再生产成本则相对较低,再增加产量,所增加的制造、销售、支持成本将大大降低,就可以收获到比传统产业高得多的利润率,这种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将给信息产业带来巨大的规模经济效应。

  高异质性是指厂商生产信息产品在产品功能上、性能上、版本上和价格上体现不同,用差异化信息产品迎合不同用户的需求。例如作为现代信息产业的计算机软件行业,由于企业用户相对于学校用户的支付意愿、购买倾向更高,因此厂商可提供功能更全面、性能更完善、版本更高的软件给企业用户,“企业版”软件售价可以较高,而将功能、性能、版本稍低的软件提供给学校用户,“学校版”的软件售价较低,这种价格歧视的营销战略可以使生产者剩余价值达到最大。厂商通过针对各种用户生产不同版本的高异质性产品,最大限度满足了不同用户需求,有效实现了市场扩张,充分扩大市场销售来抵消其研宄开发费用。

  许多信息产品只有与其他产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因此用户在购买了某件产品之后,通常还要购买配套的硬件和软件,学习产品的使用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此时,一旦用户向某种特定系统中投入各种补充和耐用的资产追加投资时,就会发生锁定,锁定程度的大小与早期投入即转移成本有关,早期投入越多,则锁定程度越高。国外信息产业实现用户锁定成功范例很多,像全球第三大独立软件供应商SAP公司开发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其安装成本是软件购买成本的11倍,这还不包括基础设施升级、咨询、培训等其他费用,如此巨大的高转移成本使得用户频繁改变厂商几乎不可能,那么继续购买厂商的更新升级的补充产品将使用户锁定“越陷越深国内信息产业实现用户锁定成功范例有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ChinaNationalK^iowledgeInfrastructure)该工程包含巨大的转移成本,所提供的数据丰富,不仅包括期刊、报纸、会议论文、专利等不同类型信息资源,而且还包括各行业知识、政策法规及统计数据等;该网检索方法众多,不仅包括单库检索、分类导航,而且包括跨库检索、统一专辑导航、知网节链接等多种方法;知识搜索链接日益丰富,由原来的全文搜索发展到现在的工具书搜索、数字搜索、学术定义搜索、图形搜索、翻译助手等功能,这些简单易用,实现实时的知识聚类更新、多样化的检索排序和最丰富的知识链接功能为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高效共享的目的发挥了重要作用。该工程自建设以来,通过不断对现有产品更新、升级,扩大检索方法,丰富知识链接,有效地实现了用户锁定,扩大了用户群,目前CNKI系列数据库已在海内外17000多个高校、科研、医院、企业、政府、中小学等各类机构所采用,现有用户群达2600万人。

  本文拟通过现代信息产业的经济特征分析,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未来发展方向做一简要探讨。

  2.高校图书馆应借鉴现代信息产业成功经验,加快与现代信息服务业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图书情报信息服务长远发展规划

  同志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作为传统信息产业之一的图书馆,已有久远发展历史,具有以上分析中提到的经济特征,千百年来图书馆一直是搜集、组织、管理和提供文献服务的机构,图书馆工作的实质就是收藏文献信息,转换文献信息,实现文献的使用价值;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图书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各方的挑战3。信息高速公路的构筑,网络化的信息环境使信息用户可直接上网,满足他们基本的、简单的信息需求;各种新型的专业化信息服务部门应运而生,使得人们不仅依靠图书馆获取信息,还可以从社会上其他信息机构谋求信息服务。由于这些信息服务部门都具有健全的管理体制、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可观的产业规模,这就使得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的图书馆危机四伏,从而大大削弱了图书馆传统信息资源中心的重要地位,降低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中介作用,就连拥有4个研宄图书馆、81个分馆的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在面临这种新的挑战下,也发出了即将“关门”的警告。这对图书馆生存的空间形成挑战,而且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竞争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图书馆要想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必须借鉴现代信息产业发展成功经验,加快同现代信息服务业的融合,采取相应的措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图书情报信息服务长远发展规划。

  高校图书馆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信息管理观念,树立经营信息的思想。这里所说的经营信息与“以营利为目的”的管理方法是有区别的,图书馆属于公益事业,具有公共社会文化活动的属性,图书馆引入经营理念是为了学习经营方法,解决图书馆现有管理中出现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图书涨价和图书馆经费紧张,使得图书馆的资金缺口加大,图书馆的经费投入与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对图书馆的期望之间的差距加剧,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图书馆开展了以创收为目的的有偿服务,但这种有偿服务是不计文献资源成本和投入来实现的,开展有偿服务只是为了解决一部分经费。经营信息的目的是把经营理念运用到图书馆的业务管理中,促进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拓展服务领域。

  在高校图书馆开展经营信息活动具有相应的理论依据,2002年2月21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保护读者合法、公平的利用图书馆的权利;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2003年8月1日起实施的《公共文化体育实施条例》也规定,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并规定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因此,高校图书馆应改变过去那种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局面,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营信息上来,主动出击,充分了解信息的发展趋势和用户的需求,参与市场竞争,积极抢占信息市场,拓展信息服务范围,面向社会开展有偿信息服务在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使用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经营信息的经济效益,达到互惠双赢。

  2.2 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注重文献的二、三次开发,开发出高附加值的信息产品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有一个角色转换问题,即从图书、报刊等出版物中挖掘出知识,在重视收藏本质的同时,注重文献的二、三次开发,在最恰当的时机,以最有用的知识提供给最需要的人。信息的收集和加工一定要长期连续地进行,只有具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储备,才能利用现代科技设备,通过高素质人才对其甄别梳理、归纳,从中萃取出精华的东西。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和高素质的人才,可以借鉴CNKI成功的经验,时时想着读者的需要,积极挖掘和激发用户主体的内在需求,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和长期积累的信息服务工作经验优势,借助Internet打破图书馆之间的分割局面,用发展的眼光审时度势,整合图书馆之间多方信息资源,既要从文献中,从公开出版资料及内部资料中收集信息,还要加大对各类信息源和数据库的开发利用,并广泛与社会各界开展合作,开发出反映不同主题的、高附加值的信息产品,使图书馆在收藏信息的基础上,增强信息的服务功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例如高校图书馆可以与学校相关部门合作,针对教育等特定行业搜集有关招生、就业方面的新闻和相关信息,开展市场需求调查与预测,并将用人单位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作成信息简报、专题分析、定题报告等信息产品,提供给有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的用户半岛官网。

  2.3 信息产品开发出来后应针对信息产品的高异质性特点,对信息产品进行版本划分,实行差别定价,销售信息产品

  由用户根据自身需求去主动选择产品,这样做既充分满足了用户需要,又利于生产者开展对用户调查研宄,了解各类用户在生产经营、教学科研中急需的信息需求,为今后的信息开发打下良好基础。采用差别定价销售信息产品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作用,让更多人认识和感受到图书馆的作用,从而赢得广大用户和社会支持,促使图书馆走良性发展道路。

  2.4 针对信息产业、高转移成本特点,不断对信息产品更新升级,丰富、充实信息产品,以高质量信息产品吸引用户,加强宣传,主动出击,扩大用户群,形成规模经济效应

  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始重视企业财务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但关于财务竞争力的内涵、特征、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共识,这给实践中运用理论研究成果评价企业财务竞争力的强弱带来了困惑。同时,不同行业的财务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从而决定了评价各行业财务竞争的指标也不尽相同。本文以电子信息企业为例,根据财务竞争力内涵和电子信息企业财务特征构建电子信息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整合内部、外部资源的过程中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具有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的能力。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总称,包括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能力是企业在组织过程中通过配置和优化资源,以实现企业目标的才能和技能。资源和能力虽然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但拥有资源和能力的企业却不一定具有核心竞争力,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整合程度是否优于其他企业。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将企业财务竞争力定义为:在企业动态理财过程中,通过对财务资源和财务能力的有效整合,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财务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资本以及在资本筹集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专有资源,包括资本、知识资源(如人力资源、组织管理资源、知识产权等)、财务关系和财务信息资源等。财务资源能否形成企业财务竞争力,关键在于它的专有性的高低和配置的合理性。财务资源专有性越低或配置越不合理,对企业财务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就越低,反之,财务资源专有性越高且配置越合理,对企业财务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越强。财务能力是企业施加于财务资源的作用力,包括财务营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和财务应变能力。财务能力在企业财务竞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所起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它的独特性。而财务能力的独特性又与财务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

  1.持续性。企业财务竞争力是在长期理财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昙花一现的财务优势不能作为财务竞争力强弱的衡量标准。2.创新性。企业财务竞争力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必须能满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提出的各项需求。只有那些组合能力强、创新可能性大、适应速度快的财务优势,才能沉淀为线.成长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财务竞争力是财务优势长期进化的结果,必然具有自我积累、自我完善和自我成长的特性。凡是僵化的、封闭的、缺乏成长性的财务优势都不可能成为企业的财务竞争力。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十多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年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20%以上,远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电子信息产业因具有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增量效应和乘数效应而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在于它所具有的突出的产业特征和财务特征。就财务特征来说,电子信息企业与传统产业相比,具有以下一些财务特征: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产业规模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等特征。因此,在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化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有资料显示,一个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设仅固定资产投资少则几百万元,多则几百亿元人民币。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不少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化项目惨遭失败,这使得电子信息企业呈现出高投入、高风险的财务特征。

  电子信息产业是知识和研究开发密集型产业。有关研究资料表明,电子信息技术水平每3年提高一倍,科研资料的平均有效寿命只有5年。技术更新频率快、技术寿命短的特点,要求电子信息企业必须以科技研发为先导,重视并加强研发人员培养和研发资金投入。与传统产业相比,大多数电子信息产品在研发阶段往往需要投入较多的研发人员和研发资金,如2010年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共有研究开发人员25.5万人,占全部员工数的19%;研发经费投入达到737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4.8%。其中,居我国百强企业之首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0年研发经费投入203亿元,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超过10%。大量的研发经费投入,为电子信息企业创造出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并为提升电子信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电子信息企业在研发阶段资金投入大,但研发成果一旦进入生产制造阶段,其制造成本相对较低。

  如前所述,电子信息企业在项目建设阶段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巨额投资使产品制造成本中的固定成本较大。与传统产业相比较,电子信息企业产品固定成本较高,而变动成本较低,有的电子信息产品如芯片产品,其固定成本占制造成本的比重达到70%左右,而变动成本仅占制造成本的30%左右。

  一种新的电子信息产品在生产的初期,其产品处于垄断地位,通常产品定价较高,利润空间较大。一旦产品受到消费者青睐,企业就会扩大生产规模,而生产规模的扩大,其产品的制造成本和销售价格也会随之下降,但产品销售价格下降速度往往比制造成本下降速度快,从而使产品的利润空间缩小。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连接会计目标与会计实务的桥梁, 妥善地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对于实现会计目标、规范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构建合理的会计规范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八条要求: 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 、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什么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呢?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的质量要求,是选择或评价可供取舍会计准则、程序和方法的标准,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是对财务报告的具体化。

  会计信息作为特定经济主体会计行为的结果,在当今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在我国现阶段,会计信息质量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有银广厦等上市公司的会计造假,还有数量更大的非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可能更加严重。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会计信息作用的发挥,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要解决会计信息质量低的问题,必须先形成一个逻辑严谨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为此,我们必须对此进行研究。

  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简单地讲,就是供应者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其所用者所作决策的关系,或者是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程度。[1]把相关性特征作为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的关键质量特征是有历史背景的。首先,由于在经济转型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相当多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的信任度已非常低,中国的资本(股票)市场呈弱式效率特征。

  可靠性是会计系统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强调相关性不能牺牲可靠性,因为只可靠不相关的信息带来零效用,而只相关不可靠的信息很可能会带来负效用。[1]即使公允价值的应用己经越来越广泛,其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历史成本,且公允价值的应用也要力求可靠,力求充分而公允地表述企业的真相。特别是对我国来说,在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主要不是依据会计信息的情况下,或者说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并不很高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多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总是困扰着各方信息使用者,所以我们的现实抉择应是在确保可靠性的前提下适度地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作为次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包括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可理解性,这三个原则在重要程度上次于可靠性和相关性,但又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所必不可少的。(1)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一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二是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社会经济资源有限,所以需要比较不同投资对象的优劣,那么会计信息将更为有用,因此,可比性也是良好的会计信息所应该具备的质量特征,但它并非信息本身的质量特征,而是两项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具备的质量特征,因此将其称为次要质量特征。[2](2)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担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就应当将以融资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3](3)可理解性:它是会计信息的另一质量特征。它要求会计信息具有能被使用者理解的特征,会计信息的价值就在于使用者对它的使用,使用者若要使用会计信息,首先要求使用者能够理解会计信息的涵义。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财务人员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是实现会计目标的根本途径。但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不是由会计人员单独能够决定的, 它是企业内外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必将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种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提供数量的多少等受成本效益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等的共同制约: ①效益大于成本。效益大于成本是指从所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中所获得的效益应大于为提供这些信息所花费的成本。效益大于成本是会计工作普遍的约束条件。在实际会计工作中, 有些会计信息可能是有用的, 但如果所花费的成本过高就不值得提供。②重要性。重要性是指财务会计信息对决策的影响程度, 它也是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约束条件。当一项财务会计信息被遗漏或错误表达时, 就可能影响到依靠该信息的使用者所做出的判断,则这项信息就是重要的。凡重要的事项必须单独提供, 但也不要为防止遗漏而故意提供大量不重要的信息, 因为过多的信息和过少的信息一样, 也会产生误导, 在信息太多时, 真正相关的信息就可能被掩盖, 冗长而又充斥诸多无关细节的信息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预测和决策。[4]

  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与发达国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典型的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国家都构建了体系完善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其体系层次清晰并有严密的逻辑关系。与我国同样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则基本上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做法,与国际会计趋同程度很高。[5]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第一,规定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约束条件,即会计处理的先决条件;第二,对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出主次清晰、层次分明的体系构建;第三,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归属问题。我相信我们的国家,将会把此体系的研究做的更加深入,更加符合实际。

  [1]郑安平.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科学构建[J].财会月刊(理论),2008,(5)

  [2]胡晶.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0,(01)

  [3]企业会计准则编审委员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第 2 版.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6)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量特征是会计目标的具体化,体现着会计目标在信息质量方面的要求。因此,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对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有很大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企业的发展,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范围迅速扩大,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和个体成为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会计信息使用国际化的需求,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在满足本国使用者需求的同时也必须为国际使用者所理解并符合其决策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还不够完善,会计主体和会计信息使用者也与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差别。在确立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时,应该本着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思想,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状构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框架。

  在现代会计理论体系中,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实际情况,会计目标应该是既向委托者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又向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各自要决策、控制等相关的会计信息。

  本文在研究西方国家或组织的成果之上,根据我国现阶段经济情况,明确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特征,并界定各质量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的结构层次如图:

  随着经济发展和资本市场的不断规范,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不断增加。既包括国内信息使用者,又包括国外信息使用者。因此,会计信息用户也应考虑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中去。

  真实性是指以实际发生或存在的经济业务合法凭证为依据,及时地对其进行客观处理,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如果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违背了这一特征,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合规性是指企业会计信息应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统一会计标准及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规定的要求。

  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的提供必须与会计信息的使用相关联,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由及时性、预测性和反馈性三个质量特征构成。及时性是指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工作要及时进行,以便会计信息的及时利用。预测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反馈性是指会计信息能够把过去决策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反馈给决策者,使之将来再做同样的决策时,可将其作为参考。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如实反映会计对象,能够经得起验证核实。由公允性、可验证性、谨慎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四个质量特征构成。公允性是指在经济事项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过程中,不受利益主体利害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一视同仁地向所有信息使用者提供具有公信力的会计信息。可验证性是指具有相近背景的不同个人,分别采用同一计量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计量,就能得出相同的结果。谨慎性是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必须考虑到许多时间和情况下必然会有的不确定因素,在对外输出信息时,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也不低估负债和费用。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按照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规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可比性是指不同单位之间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一致性是指企业不同时期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完整性是指企业一切直接或间接引起资金变动的经济业务事项,都必须通过会计信息反映出来。

  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人们在判断评价会计信息质量和使用会计信息时,总是期望产生的效益大于产生该效益的成本。如果会计信息的提供成本大于其所带来的收益,即使对信息使用者再有用也不值得提供。重要性是指会计核算过程中,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区别其轻重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

  综上所述,我国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结构层次如下:多元会计信息使用者是会计信息要服务的对象;真实性位于核心地位,是基本的质量特征;可理解性和合规性是关键的质量特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首要的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和完整性是会计信息的次要质量特征;效益成本原则和重要性是制约因素。

  随着我们国家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一个重点。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一直是证券市场所向往的目标,所以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确切含义,构建符合我们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会计信息就是会计主体向社会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不同,对使用者决策的影响也就不同,因此会计信息必须要有一定的质量。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与低之间关系到使用者的决策判断。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认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或质量的确定构成信息有用性的成分,是在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财务报告的编制框架》中提出,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主要有四项,即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

  会计信息质量这一概念在早期的会计文献中时有出现,尽管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引起会计学界的关注。利特尔顿提出:“充分披露所有重要和重大的会计信息是财务报表的一个重要规则”。在这里利特尔顿虽然没有把信息质量与会计目标联系起来考虑,但已明确提出充分披露是一项质量要求,而重大性是充分披露的前提。第一次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目标联系起来研究是,是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66年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说明书》(ASOBAT)。ASOBAT提出了评价会计信息的标准,即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验证性;不偏不倚性;可定量性。1970年的APB SmtememNo,4将会计目标描述为三类,其中的第三类的目标就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可理解性;可验证性;中立性;及时性;可比性;完整性。1973年的TruebloodRepo~专门探讨了财务报表信息的质量特征。Trueblood Report认为,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财务报表所包含的信息必须具有某些特征,包括相关性与重要性、形势与实质、可靠性、不偏不倚、可比性、一致性和可理解性。1977~AAA发表的《会计理论与会计理论认可》也涉及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问题,该报告认为,为了做到对决策有用,财务信息必须具备质量标准,首先是相关性,相关性标准在计量资产、负债和交易所得等特定特征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其次是可靠性,客观性、可验证性、不偏不倚以及精确性与可靠性质量部分重叠的术语等。其他的质量如可比性、可理解性、及时性以及精确性与可靠性质量部分重叠部分的术语等。其他的质量如可比性、可理解性、及时性以及节约性也很重要。1980年FASB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第一次将会计信息质量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系统地加以论述。SFAC No.2沿袭了ASOBAT和Trueblood Report的传统,在决策有用性的目标下列和解释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在安然、世通等美国财务舞弊丑闻曝光之后,FASB以规则为导向的会计准则体系,认为会计准则的制度缺陷是导致美国企业财务舞弊案件丛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FASB制定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更是成为首当其冲的被指责的对象。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这一部重典。在这个大背景下,作为对――奥克斯利回应法案,2003年SEC提出了一份报告《对美国财务报告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体系的研究》。认为符合萨班斯法案的要求在于通过加强对投资者信心至关重要的相互制衡机制来改进财务报告体系。指出准则的制定既不能单纯以原则为基础,也不能单纯以规则为基础。若单纯以原则为基础,则对编表者和审计师的职业判断提供很少的指南,将使准则遭遇“执行的困难”,若单纯以规则为基础,又会不可避免得给别有用心者提供规避准则意图的手段。因此建议准则制定应当以目标为导向,以原则为基础。鉴于一个清晰一致的概念对美国会计准则体系从规则导向向目标为导向的准则体系转变,SEC建议FASB应该致力于对现有概念框架进行改进。在2004年,FASB和lASB举行了联合会谈,双方同意共同制定一份通用的、完整的、内在一致的概念框架,这一概念框架将为未来的准则制定提供坚实的基础,并能满足双方制定准则的目标――更加以原则为基础,内部一致、国际趋同并引导财务报告提供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所需的信息。概念框架联合项目的完成绝非一朝一夕,FASB和IASB正稳步按着既定的项目计划开展踏实有效的工作,也取得明显的成果。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财务报表的编报框架》中提出,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主要有四项,即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可理解性是财务报表内所提供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之一,目的是为了便于投资者理解。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相关性和重要性联系在一起,认为一项信息的相关性受到其性质和重要性的影响,而一项信息的可靠性与否则由真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性和完整性等要素共同决定。此外鉴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宗旨及机构目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将会计准则在全球范围可比作为其努力的目标之一,所以可比性也被其认为是财务报表质量特征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之外,IASC还勾勒了相关和可靠信息的制约因素。包括及时性、成本效益原则等。IASC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表述,既参考了FASB概念框架的有关内容,也进行了发展,将相关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并列作为财务报表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一旦不像FASB那样将可比性作为次要的质量特征,将可理解性置于“决策有用性”之上,而是将相关性和可靠性作为会计信息的首要质量特征。IASC“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的层次结构如(图2)。相比较而言,IASC“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更加简洁明了。原因就在于,关于“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的论述在“引言”部分就进行了分析和归纳。而“财务报表的目标”也以重要内容阐述于钱。所以,在“基本假设”之后,“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就直接的分析财务报告信息应具有的质量特征。其中,可理解性、相关性半岛官网、可靠性和可比性为四项主要的质量特征。所以,上述质量特征应处于同一水平上。

  我国目前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进行明确论述,仅有的相关表述主要集中体现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企业会计制度》是以会计基本假设为逻辑起点,详细列示了可能影响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性原则”,包括如实反映、相关性、一贯性、及时性、明确性或可理解性、权责发生制、配比、谨慎性、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全面反映或充分披露(包含有重要性的思想)。但是从该份

  准则的相关规定看,首先这些一般性的原则并不等价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的属于会计基本假定,有的属于众所周知的会计知识,有的属于会计计量属性;其次,这些原则并未形成一定的层次性。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规范了8个原则(即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从内容上看,我国的信息质量特征已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大同”。当然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我国会计原则的地位与作用不突出。我国尚没有明确的概念框架,即使有些会计原则确实是针对会计信息提出的基本要求,但我国没有将它们称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这必然难以明确这些会计原则的地位,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是缺少层次,主要特征不明显。尽管目前我国的会计原则涵盖的内容十分全面,从数量上看,并不明显少于发达国家,但是从形式上看,与国外流行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比,它显得缺乏层次,分不清哪些是主要的特征,哪些上次次要特征。也就是说缺少核心原则,这必然给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需求者在操作上带来不便。

  (表1)是对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中国制订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从上表并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可以看出如下特点:美国和IASC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大同小异,而中国的信息质量特征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从各个质量特征的相互关系来看,美国和IASC的质量特征是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分层次的体系,而中国的信息质量特征是彼此孤立的,没有一个完整的有内在联系的整体;三方面都比较重视可理解性(明晰性)、及时性、如实反映、可比性、重要性及有用性等。主要是因为这几个质量特征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最能体谅会计目标的要求,对信息提供者选择会计程序和方法有重要影响;中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最近也才开始认可了美国和IASC作为主要质量特征的相关性,但没有可靠性;我国的信息质量特征没有可核性、中立性、成本与效益等特征,但多了一致性特征;IASC和中国有实质重于形式、审慎性(谨慎性)和完整性特征,而美国没有;中国与美国和IASC的质量特征还有一个重大的区别,就是中国的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准则的一部分,是企业必须遵照执行的。而美国的信息质量特征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内容之一,IASC的信息质量也是一《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表现出来;相对而言,美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较为完善,IASC和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较为简单一些。

  (一)首要质量特征(1)可靠性。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反映所意欲反映的现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可能会误导决策。可靠性有标准加以衡量半岛官网,即真实性、中立性、可验证性。如果说质量是会计信息的生命,那么真实性就是生命之魂。真实性就是要求会计数据或其他形式的说明应该能够符合它所要反映的现象和事物,反映的结果与客观实际情况不应产生明显的差异,或者说应该相吻合。真实性不同于可验证性。可验证性的会计信息是独立的不同计量人员运用相同计量方法时基本能重现的会计信息。可靠的会计信息必须具备中立性,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必须强调公正性,会计应该站在公允的立场上提供真实的、不带任何个人意志的信息。(2)相关性。相关性是体现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属性,简单地讲,就是供应者提供的会计信息与其所用者所作决策的关系,或者是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所作决策的影响程度。相关性特征需要其他特征:一是及时性。及时性是指在会计信息失去对决策有用之前,能被使用者所拥有。及时性本身不能增加相关性,但不及时的会计信息却会侵蚀其相关性,使之变得不相关,或者说只有及时的会计信息才有可能是相关的。现行会计系统下,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意味着会计信息的积累和汇总及其公布都应尽快送到使用者手中,且财务报表应按规定的时间间隔予以编制,以尽量展现企业的那些可能影响使用者预测、决策的情况变化。二是预测性。会计信息预测性的功能在于提供提高决策水平所需要的那种发现差别、分析和解释差别,从而在差别中减少不确定的信息。会计信息的预测性特征表明,虽然提供给使用者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真实的未来会计信息,但是未来的会计信息一定与之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关联程度体现出其相关性的大小。三是反馈性。反馈性或信息具有反馈价值是相关性必备的一种特性,决策者能够据以进行不断地判断与选择,通过验证或纠正决策者先前的期望影响决策(反馈)。可靠性和相关性并列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最高层次,并且更加偏向与可靠性。这是我们国家会计信息失真的国情所决定的。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发展,信息使用者对于信息的相关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关性不能忽视。如果说在会计政策选择上,首要层次和其他层次发上矛盾时,应该以首先满足总体质量特征。

  (二)次要会计质量特征层次作为次要质量特征,应该包括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可理解性,这三个原则在重要程度上次于可靠性和相关性,但又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所必不可少的。(1)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一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二是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社会经济资源有限,所以需要比较不同投资对象的优劣,那么会计信息将更为有用,因此,可行性也是良好的会计信息所应该具备的质量特征,但它并非信息本身的质量特征,而是两项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具备的质量特征,因此将其称为次要质量特征。可比性并不要求各企业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而应该按各企业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以如实反映为依据。可比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只有可靠的信息才能使其真正具有可比性,不可靠的信息的可比性也是不可信的。(2)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在会计实务中,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人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担企业有优先购买改资产的选择权;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人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就应当将以融资方式租人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3)可理解性。它是会计信息的另一质量特征。它要求会计信息具有能被使用者理解的特征。会计信息的价值就在于使用者对它的使用,使用者若要使用会计信息,首先要求使用者能够理解会计信息的涵义。信息如不能为使用者所理解,即使信息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也只有无用之物。信息能否对使用者所理解,取决于信息本身是否易懂和使用者的能力。因此,会计信息应着眼于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要求其通俗易懂,用尽量浅显的语言表达会计信息的含义和作用。可理解性决定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用程度,与相关性相结合则反映会计信息的使用效果或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真实效用,但对于具体的信息使用者而言其效用的大小则还取决于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运用能力。

  (三)修正作用的质量特征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财务人员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四)约束性条件收益大于成本。任何一项活动,只有当其收益大于成本时才是可行的,某项会计信息是否值得提供,首先就必须满足这个约束条件。具体来讲,提供会计信息的成本主要包括搜集、处理、审计、传输信息的成本,及对已披露信息的质询进行处理和答复的成本、诉讼成本、因披露过多信息而导致的竞争劣势成本,提供会计信息的收益则主要有资本配置和计价的收益以及保护消费者、公众的利益。重要性。如果某项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误报会影响到使用者据以做出的经济决策,它就具有重要性,而且重要性取决于需作判断的项目的大小或在出现省略或发生误报的特定情况下,所导致差错的大小,可见,重要性就像一道门槛,对众多的会计信息试驾了一种限制,提供了一个分界线或取舍点,因为数据太多可能和数据太少一样会使人产生误解。

  [1]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厦门大学出社2001年版。

  [2]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一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5]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课题组:《对建立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认识》,《会计研究》2006年第1期。

  (一)“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信息就是会计主体的一种“产品”。而作为产品,其质量越高对消费者的影响就越大(林钟高,2001)。会计信息也有质量,即会计信息质量,它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意义就如同产品对消费者一样重要。尽管中文语义学中关于质量的定义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有一定的区别,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质量就是指产品或工作等的优劣好差程度。人们都称赞、认同优质产品或工作,如 “美好的东西在质不在量”(伊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列宁)等。因为优质产品或工作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现实和潜在的需求,而关于质量的反面教材或许更值得人们深思,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发人深省。既然质量是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好差程度,那么“会计信息质量”可以理解为会计信息的优劣好差程度。事实上,会计信息的质量越优,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影响就越大,随之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就越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也才能较好地得以实现。而低劣质量的会计信息就算提供了,其用途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并不明显,甚至这样的会计信息提供得越多越有害,要实现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就更不可能了。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与会计信息特征的关系 2006年,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为“新基本准则”)中的第二章标题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而会计专家和学者一般将其说成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对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会计》(以下简称“《2010年注会教材》”)认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财务会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葛家澍(2003)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对会计信息应具有的质量标准所做的具体描述或要求,也是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判的最一般和最基本的依据,它具体了会计信息为实现会计目标应具备的质量规定。吴水澎(2000)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它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陈国辉(2007)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顾名思义就是会计信息所应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要求。上述论述可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的“特征”似没有中文语义学中“特征”的基本含义,因为中文语义学中的“特征”主要是指反映一个(种)事物特点的标志。如果仔细对比上述两段“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有关概念,就会发现“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两个概念常互相以“要求”和“特征”作为解释语,即“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的要求”或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的特征”,可见两者本质上没有区别。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就“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两个名称而言,后者顾名思义的效果要容易一些,因为如果按照“特征”的中文语义学上的含义来推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应该是指反映会计信息质量特点的标志,然而推论的解释反而有些晦涩难懂。新基本准则和《2010年注会教材》采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一提法便于理解,对会计初学者和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尤其如此,有可能成为趋势。因此,我国考虑到会计初学者入门的方便,面对初学者的基础会计类教材应采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一名称,尽量不采用从国外引入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这种名称。但鉴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已经成为许多会计专家和学者约定俗成的名词,会计理论类专著和教材几乎均用这一名词,并且美国、英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等也采用类似术语,如美国采用“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用“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英国采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虽名称不同但意思基本相同。为了说明有关问题,所以本文仍暂时采用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这一提法。

  (一)可靠性 依据新基本准则第十二条: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会计报表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可靠性所蕴含或引申的哲学思想有以下方面。(1)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人脑对物质的反映。(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理论联系实际,是要达到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3)《2010年注会教材》在阐述可靠性时指出,包括在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这说明要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

  (二)相关性 依据新基本准则第十三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相关性所蕴含或引申的哲学思想表现在以下方面。(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2)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3)《2010年注会教材》在阐述相关性时指出,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根据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这说明人能够进行抽象思维,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

  (三)可理解性 依据新基本准则第十四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理解性所蕴含或引申的哲学思想体现为以下方面。(1)客体的特性制约着主体的认识。于海江(1999)认为,人类的生活来源取之于自然界客体,而且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的结果。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根本上说也是来自于自然界,回归于自然界的。(2)真理、认识、信息等都不是完全绝对的,而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没有绝对的清晰明了,只有相对的清晰明了。(3)《2010年注会教材》在阐述可理解性时指出,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这说明主体自身的条件也制约着认识。认识不仅受主体的肉体状况制约,而且受主体的精神状况制约。主体条件对认识的影响作用表明,提高主体的素质,对于提高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为了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半岛官网,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要认识它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在实践中按客观规律办事也不是一帆风顺,总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不论是认识客观规律,还是利用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都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可比性 新基本准则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可比性所蕴含或引申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1)形式逻辑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事物不能同时既肯定它又否定它,不能既肯定它是这个的同时又肯定它是那个,思想必须保持前后一致,否则就要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2)逻辑矛盾亦称“自相矛盾”,是指同一个主体作出的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逻辑矛盾是一种思想上的矛盾,是思想混乱的表现,是违反思维规则的结果,是思维发展的障碍。(3)矛盾不仅普遍存在,而且同类事物、系统或过程的矛盾有其相同性,即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4)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是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更替和前后联系的表现。(5)满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这说明人们在做事、想问题时,要根据事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不能一概而论。

  (五)实质重于形式依据新基本准则第十六条: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实质重于形式所蕴含或引申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1)“实质”与“形式”并不是一对哲学范畴。“形式”是哲学专用术语,但“实质”不是,“实质”的同义词“本质”才是。然而,“本质”是与“现象”相对应的,而“现象”不等于“形式”,“本质”与“形式”也不是一对哲学范畴。“形式”是与“内容”相对应的,如果“内容”与“实质”或“本质”密切相关,才便于发现“实质”与“形式”的关系。(2)根据《辞海》与《现代汉语词典》对“实质”、“本质”和“内容”的解释,“实质”与“本质”是“孪生兄弟”,几乎可以通用,只不过“本质”属于哲学范畴。“实质”与“本质”密切相关。《现代汉语词典》对“内容”的解释是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存在的情况。其出现了“实质”一词,可见“实质”与“内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实质”与“内容”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要弱于“实质”与“本质”。归根到底,“实质”、“本质”、“内容”并无多大差别,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均反映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3)从哲学视角看,“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总的说来,“内容”居于主要的、决定的地位。一个事物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归根到底只能由“内容”来说明;而“内容”的变化决定着“形式”迟早也要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 “内容”比“形式”更为重要,即“内容重于形式”。

  (六)重要性 依据新基本准则第十七条: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重要性所蕴含或引申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复杂事物自身包含的多种矛盾中,每种矛盾所处的地位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总有主次、轻重之分,其中必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2)人们在观察和处理任何事物或过程的诸种矛盾时,必须善于以主要精力从多种矛盾中找出和抓住主要矛盾,提出主要的任务,从而掌握工作的中心环节。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就为解决其他矛盾创造了根本条件。

  (七)谨慎性 依据新基本准则第十八条: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及低估负债或费用。谨慎性所蕴含或引申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1)现实性与可能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趋势。把握这一对范畴的方法论意义,就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2)《2010年注会教材》在阐述谨慎性时指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这说明首先,物质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恩格斯指出,运动就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与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其次,风险和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袁初明(2009)认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风险是自然、社会自身因素或人类行为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可能引发的对人类具有不确定性的负面后果。不确定性有些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属性,有些则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不足而造成的行为后果的不可预知性,可以把不确定性分为本体论不确定性和认识论不确定性。应树立风险意识,研究风险规律,提高驾驭风险的能力。

  (八)及时性依据新基本准则第十九条: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及时性所蕴含或引申的哲学思想体现在以下方面。(1)物质的存在及其运动都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是物质运动过程的顺序更替和前后联系的表现。(2)时间是一维的。它总是朝着由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个方向流逝。时间的这种一去不复返性,即不可逆性,是由事物发展过程绝对不会重复的性质决定的。(3)时间的客观性,是指时间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时间的客观性,要求做任何工作,都不能不考虑时间问题。(4)及时就是抓紧时间和时机,只有及时才能把握机会,满足相关需要。及时的核心在于把握“时”,“时”总是与具体的实践相联系。

  (一)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地位 FASB、IASC和ASB等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都是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式出现的,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明确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由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承上启下的角色,上述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影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地位与作用。会计理论界已经认识到建立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以及完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应继续加快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逐步取代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要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明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地位,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独立成章,并阐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会计目标以及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手段之间的关系。葛家澍(2009)认为,一旦离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目标是难以完成运行的主要作用的。所以,在概念框架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目标,仅次于目标的是会计的一系列信息质量特征。

  (二)建设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改善会计信息质量现状从内容上看,目前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已经比较丰富,在数量上与国外有关国家或组织已经相差无几。但从形式上看,显然与国外有关国家或组织有一定差距。如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缺乏层次,没有对首要特征、主要特征、次要特征等进行说明,这给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操作上的不便。有人会认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列在前面的是首要特征或主要特征,排在后面的是次要特征,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仍然不能说清具体的首要特征与次要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因此,应在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有关国家或组织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注意会计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融合,利用和发挥后发优势,构建立足我国国情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要明确首要特征、主要特征、次要特征、限制因素等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企业有章可循且便于操作。并且,不仅应关注会计信息内容的质量特征,而且要考虑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特征,为改善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作出贡献。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将更加成熟和完善。

  *本文系江苏省2009年度优秀研究生课程《会计理论》建设基金(项目编号:苏教研(2009)10号文(编号:17));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 “信息化条件下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09-R-13557)和“基于企业信息化的成本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0-R-17298);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信息化条件下工科院校会计特色专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苏教高(2009)27号文(编号:126));江苏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课题“工科院校研究生《会计理论》特色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04080301)的阶段性成果

  [1]上海市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第6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概论(2009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3]于海江:《客体的定义及其特征》,《江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4]袁初明:《发展风险的哲学审视》,《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6]葛家澎、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我国会计与国际接轨,趋于国际化,对会计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会计必须提供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成为我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重要问题。

  1.含义:会计信息与经济活动相联系,是运用会计专门方法,获取并提供的会计主体价值运动方面的经济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满足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是衡量会计信息有用程度的基本标准。

  (1)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的行为指南。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作了具体要求,因而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行为活动中,应当遵从原则性规定,直接受质量特征的指导。

  (2)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评判会计信息质量的最基本的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的最终产品就是生成的会计信息。做为“产品”的会计信息是有质量的,质量的优劣程度对会计信息的需要者影响很大。有了明确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供需双方才能够在利益分配关系上找到平衡的支撑点。

  (3)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目标实现的基本要求。会计的目标简单地来说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能够对会计信息起到约束作用,进而有助于会计目标的实现。

  (4)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为会计准则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经济的飞速发展,会不断产生新的经济事项,原有的会计准则、制度与新的经济形势发展会不相适应。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会计准则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发展和完善会计理论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外会计理论界对会计信息质量争论较多,各国会计准则对会计质量特征的规定也有所不同。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规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规定,即: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相关性内含有预测价值和确证作用以及重要性的部分,而可靠性则涵盖了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及完整性。另外作为约束条件有及时性、成本效益原则。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规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以“决策有用性”为核心的会计信息质量分级体系。其要点为:第一,会计信息首要质量特征是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关性的构成有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的构成有如实表达、中立性和可核性。第二,可比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次要和交互作用的质量特征。第三,可理解性是针对用户的质量特征。第四“效益大于成本”和“重要性”是提供会计信息的普遍性约束条件。

  3.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规定。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借鉴基础上对会计信息质量研究有了一定创新。它将信息质量特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信息质量与会计信息内容有关。主要有:相关性及内含预测价值和证实价值,可靠性及内含如实表述、实质性、谨慎性、中立性、完整性等;第二部分信息质量与报表表述有关。主要有:可理解性、可比性及其内含一致性和披露。第三部分信息质量是约束会计质量的。主要有:质量标准权衡、及时性、效益大于成本等。另外还有传统性要求的线.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规定。我国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和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是从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角度论述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主要包括:客观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明晰性、及时性、谨慎性、完整性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2006年2月,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不再提及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而明确了八个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指标,即:“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半岛官网、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1.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如实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并具有可核性。相当于把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原本的认识,不附加外部的主观条件。客观、公正、中立体现了可靠性的实质。

  2.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联。其一,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或未来的经济情况进行评价;其二,对过去已作出的评价得以证实或纠正。因而相关性质量特征具有预测、反馈的价值。

  3.明晰性。明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楚明白。财务会计报告内容应做到完整清晰,形式简洁明了,容易被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当然这种可理解性是建立在会计使用者具有一定阅读能力基础上的。

  4.可比性。可比性质量特征内涵有两个层次,其一是同类或类似的会计信息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可比;其二是同类或类似的会计信息在不同企业应当可比。信息使用者据此可以进行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分析评价。

  5.及时性。及时性质量特征是对会计信息在时效上的要求。信息的价值和时效相关,所以企业要对当期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及时处理,及时传递和报送,不得提前或延后。以保证信息使用者能充分利用信息以作出决策。

  摘要:CAD/CAM是CIMS的核心,基于特征的产品建模是实现CAD/CAM集成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典型CIMS中工程设计分系统功能模型,给出CIMS环境下CAD/CAM产品特征模型。

  1. CIMS集成产品模型与CAD/CAM基于特征的产品模型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作为新一代工厂自动化模式之一覆盖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机械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从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立项论证、生产决策、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加工制造、装配、测试到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全过程。CIMS集成产品模型是产品生命周期中全部数据的集合,它是整个CIMS研究和处理的对象,所有类型的产品信息都集中储存在这个集成的产品信息模型中,信息的表达已将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都考虑进去,是整个企业在生产周期的任何阶段能共享的信息模型,它能在整体上和局部级上支持各种应用活动,使得面向制造、面向装配、面向质量等成为可能。集成产品模型是以用户需求、市场分析为出发点,以产品设计制造模型(CAD/CAM的模型)为基础,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不断扩充、不断更新版本的动态模型。它应能克服以往仅从某一特定阶段的数据需求和数据处理的特点来建立数据模型,改善对产品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有数据需求的全局分析的不足,而使得在产品生命周期中各阶段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

  工程设计分系统CAD/CAM是CIMS的核心。 CAD/CAM就是按照产品设计-制造的实际进程,在计算机里实现应用程序所需要的信息处理和交换,形成连续的、协调的和科学的系统。实现CAD/CAM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信息的集成。基于特征的产品模型,是实现CAD/CAM有效集成最佳方法,是CIMS集成产品模型的一个子集,是集成产品模型的基础模型,也是CAD/CAM系统中数据共享的核心。

  传统的基于实体造型的CAD系统仅仅是几何形状的描述,缺乏对产品零件信息的完整描述,与制造所需信息彼此是分离的,从而导致CAD/CAM系统集成的困难。将特征概念引入CAD/CAM,出现了产品特征模型。基于特征的建模是CAD建模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是CAD/CAM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到达一定水平,要求进一步提高生产组织的集成化及自动化程度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基于特征的建模着眼于更好地表达产品的完整技术和管理信息,为建立产品集成信息模型服务,它使产品设计在更高层次上进行,设计人员的操作对象不再是原始的线条和体素,而是产品的功能要素,直接体现了设计意图,使建立的产品模型容易为非设计人员理解并便于组织生产,设计图样更容易修改,有助于加强产品设计、分析、工艺准备、加工检验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将产品设计意图贯彻到下游环节,并及时得到意见反馈。因此特征建模是解决产品模型建立的可靠途径,于是出现了许多关于特征建模的研究。

  对特征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可以概括为七个方面:特征的定义与分类、特征识别、特征建模、特征表达、特征检验、特征映射和特征数据库。特征的定义和分类的研究是特征技术研究的基础,但到目前为止,对特征定义和分类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是因为特征的定义和分类受到特征研究应用背景的制约。CAD/CAM的特征建模究竟应当包含哪些特征,各说不一。作者认为,作为CIMS的核心--CAD/CAM系统的开发应用,完全可以按照CIMS信息集成的概念进行,由于CAD/CAM最终要集成到CIMS中,基于特征产品模型最终要为CIMS中所有子系统共享,所以在研究特征造型时不仅需要考虑CAD/CAM本身的信息需求,而且需考虑其在CIMS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与CIMS中其它分系统之关系。本文就是通过研究典型CIMS中工程设计分系统功能模型各二级子系统的信息需求、本分系统与其它分系统信息联系,得出基于特征的建模应包含的特征定义与分类。

  2. CIMS中工程设计分系统的功能模型 一般可以将CIMS分为四个功能分系统和两个支撑分系统。四个功能分系统分别是工程设计分系统、管理信息分系统、制造自动化分系统和计算机质量保证分系统。两个支撑分系统分别是数据库和网络支撑分系统。

  图(1)所示为典型的工程设计分系统的功能模型图。工程设计分系统由产品数据管理(PDM)、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制造准备四个二级子系统组成。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系统内部数据信息的需求和流动。首先通过PDM将产品开发计划、生产经营计划管理等信息传到产品设计模块,将产品设计模块输出产品的技术报价、BOM表、图纸、技术文档等信息所形成的产品设计模型返回到PDM;工艺设计分系统从PDM中获取有关信息,完成工艺设计并将设计结果,如:工艺规程、专用工装图等技术文档返回PDM;制造准备模块从PDM中获得信息,编制数控加工、夹具需求计划等制造数据信息和各类技术文档返回PDM。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和制造准备之间的信息通过PDM传送,改善数据的统一性和安全性。最后形成的基于特征的产品模型就存在于PDM中了。

  工程设计分系统的输入信息是市场信息和管理信息分系统传递的生产管理信息,输出O1将又成为质量保证分系统、制造自动化分系统、管理信息分系统的输入。在CIMS环境下,工程设计分系统应与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制造自动化集成起来,因此特征建模时,应考虑这些分系统的信息需求。例如,质量保证分系统的功能是规划和执行企业的质量保证活动,它需要工程设计分系统提供有关产品几何数据、零件、原材料的基本数据、图纸、零件明细、产品结构、标准规范、加工、装配与检测规程和程序等,并从质量保证角度向CAD模块提出产品质量方面的要求和修改设计的意见,提出有关质量方面的要求和达到质量要求建议采取的措施,通过生产控制和维修实现质量控制。由于安排生产作业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平衡计划、合同管理、仓库管理等需在管理信息分系统中完成,所以管理信息分系统与工程设计分系统之信息交换包括:供应商、用户基本数据,用户订单和车间下达任务的有关数据、图纸、零件明细、产品结构有关工具、消耗品数据、工艺规程等。

  3. 特征的定义与分类 3.1特征的定义 在一个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产生的信息很多,其中包括:设计信息、制造信息、管理信息、质量信息、使用和维护信息等。这些信息又被CIMS中其它系统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产品设计初始特征模型是由设计人员建立的,然而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这个特征模型的不断完善需要设计师、工艺师、质量检测人员等的共同协作。

  本文对特征的定义是在CIMS环境下,特征是产品生命周期内信息完整描述的载体,特征是一种信息表示方法,包括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

  尽管特征的定义由于应用的不同而有差异,但特征的性质和作用是基本一致的。首先特征是低层的几何元素与零部件间联系的桥梁,特征将构成特征的几何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能够表达特定功能或含义的形状结构,以体现面向应用的形状信息;此外,特征的组成元素可以作为尺寸 公差、表面粗糙度等加工信息的相关载体,使得工艺信息能完整地借助特征而得到表达。基于特征的产品模型不仅能支持各种应用所需的产品定义信息,而且能提供符合人们思维的高层次工程描述术语,并反映设计和制造意图,从而克服现行CAD/CAM系统中产品信息定义不完备性和低层数据抽象性的不足。为CAD/CAM信息的真正集成、及其向CIMS的集成提供保障。

  特征除了具有一定的几何信息以外,还包括在设计、工艺规划和制造过程中需要技术、功能等信息,即特征给各种数据赋予了一定的语义。特征建模所需处理的数据纷繁复杂,系统中的数据类型繁多,数据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既包括反映产品形状几何拓朴信息的几何模型,又有反映设计结构功能的设计模型,还需处理具有加工特点和装配特性的制造模型,既要存储静态的产品标准、规范等信息,又要涉及动态产品设计、制造过程信息。

  3.2特征的分类 在对CIMS工程设计分系统各子系统信息交换分析的基础上,从特征建模的角度出发可以将零件特征分以下6类:

  1)形状特征:零件上有一定拓扑关系的一组几何元素所构成的一个特定形状。它具有特定的功能及其特定的加工方法集。形状特征可以分为主形状特征和辅形状特征。其中主形状特征用于构造零件的主体形状(如圆柱体、圆锥体等),辅形状特征用于对主特征的局部修饰(如倒角、键槽、退刀槽、中心孔等)。辅形状特征附加于主特征之上,或附加于另一辅特征之上,根据辅特征的特点还可以将之进一步划分为简单辅特征、组合辅特征和复制辅特征。简单辅特征是指如倒角、退刀槽等单一特征;组合辅特征是由一些简单辅特征组合而成的特征如阶梯孔等;复制辅特征是同一辅特征按一定规律在空间不同位置上复制而成的特征,如周向均布孔、矩阵列孔等。也可以按获得形状的加工方法不同将形状特征分类。

  2)精度特征:用于表达零件各要素尺寸公差、形状公差、位置公差和表面粗糙度等精度要求信息。需特别指出的是,一般形位公差除公差项目名、公差值、基准外,还应包含公差检测原则(如包容原则、最大实体原则等)。精度特征是形成零件质量指标的主要依据。

  3)管理特征:用于描述零件的管理信息,如标题栏中的设计者、批量、一台份的件数、零件与其它产品的借用与通用关系、日期、编码以及生产管理中MRP-II所需信息,和设计过程管理,包括版本管理,使用者权限设定与管理,审定等,并为PDM提供所需的信息。

  4)技术特征:用于描述零件的性能、功能等相关信息。说明外观要求、搬运要求等图纸上无法在图上标注的要求,零件运行过程中工况条件(常规、极限),载荷与约束条件,为CAE提供模拟信息,为性能实验,分析计算、优。

×

扫一扫关注 集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