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中国)体育·官方网站-BD SPORTS > 半岛新闻中心 > 领导活动

半岛官网信息产业发展范文10篇

  半岛官网南京是江苏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重庆是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也是西南地区的工商重镇,一条长江把这两个城市连接起来。同时,历史文化色彩也跟这两个城市罩上了相同的颜色,它们都拥有悠久、特殊的历史背景,都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以“六朝古都”著称,重庆是巴蜀文化的发祥地,几千年悠久的文化底蕴使两个城市有着相似之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两个城市在各方面却有了很大的差异。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潮中,南京鼎立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其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升级,南京已发展成一个现代大都市。而重庆则是大农村、大城市、大工业、大农业并存,二元化特征鲜明的城市,信息化程度低,电子信息产业力量薄弱。那么二者同为长江沿线历史文化名城,为何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如此之快而重庆此产业的发展却显得如此单薄呢?通过对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的探讨,将给重庆提供很大的借鉴意义,以加快重庆信息化产业发展。

  近几年南京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猛烈的增长势头,从其所占该市GDP比重(2005年占42.6%)来看,它已成为拉动南京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产值仅次于石化产业,跃居南京五大支柱产业的第二位。2004年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697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创南京历史新高。2005年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突破千亿元,高达1028亿元,增长了47.5%。预计到2010年电子息产业规模将达到1800亿至2000亿元,跃居五大产业规模之首。

  2005年南京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呈现的特点:(1)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历史性的突破。2005年电子信息产业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生产总值突破千元大关,创历史新高;(2)产品生产形成优势布局。在产品生产上,南京形成了以电子通讯和信息类产品链为龙头的优势产品布局。其中,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和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以及以平板显示器为代表的显示器增长迅猛;(3)产品出跃。2005年,在全市年出口达5亿元以上的18家工业企业大户中,电子信息就有10家,累计出口59.60亿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8.7%,拉动全市出口增长48.6个百分点。2005年,电子信息产品成了南京市销售和出口的主要力量;(4)软件业贡献份额大。近几年,南京软件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的贡献力度均位列第一,2005年仍是南京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5)龙头企业作用明显。2005年乐金飞利浦液晶显示(南京)有限公司、南京爱立信熊猫通信公司的年产值都超过50亿元。

  南京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与政策的引导以及各种有效措施是密不可分的。

  1.产业政策的引导。南京是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之一,交通便利,城市聚集力和辐射力较强。并且其人才资源雄厚,大企业、大院所、大集团密集。政府把握住这些优势条件,选准发展重心,着力开发电子信息产业,加大支持力度以加速信息产业发展。在南京高新技术产业园内,政府制订了许多优惠政策,如税收的优惠、房租优惠、设立个人股、设立专项发展扶持资金和创业风险基金等等,吸引了大量企业入园,形成产业集群趋势。

  2.注重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培育。充足的人才资源和强有力的科技力量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南京大力培养科研人才同时也不断吸引外来高科技人才,拥有科研机构500余所、高等院校40余家、近6万名相关专业人才,建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543家,计算机及通信类国家开放实验室3个,这些使得南京软件研究和开发机构具有坚强的科研后盾。

  3.重视骨干企业的培育。培育“骨干软件企业”是南京发展软件产业的一大策略。骨干企业能产生很强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其孵化服务能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形成聚集效应。目前在熊猫集团、五十五所、LG—飞利浦和南京长江机器集团等骨干企业的支撑下,南京的软件企业数量和产业规模均占全省第一,并且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中,南京就有4家企业入围。

  4.重视软件基地建设。长期以来南京都致力于软件园建设,如今建成的南京软件园和省市合建的江苏软件园,产业规模已非同一般,吸引了大批国内软件开发和集成电路研发机构入园,目前入驻企业已有近600家。在产业集群思想的引导下,南京软件基地初具规模:已形成由软件园区、大学科技园区、珠江路科技园区、南京IT产业园区等构成的软件孵化及产业化基地;形成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及管理系统软件、电信系统软件、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嵌入式软件、教育软件、系统软件等6大软件产品群。同时,南京珠江路软件产业基地、江宁IT产业园、溧水中山软件园区也在加快基础建设和招商工作,成为南京软件产业的新增长点。

  5.注重交流与合作。南京电子信息制造商注重产品技术在国内外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强调破除地方保护,降低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外资及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南京引进了统宝光电、瀚宇彩欣、新华日液晶、LG飞利浦、LG电子、中华映管等一批国际一流的LCD、PDP重量级项目,使其成为规模全国领先的平板显示器生产基地。

  6.强调特色。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一定全国最大,但一定要最特——这是南京发展其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思路。他们在自主核心技术研发、软件产业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上力求有所建树,发展自主品牌。目前已经形成了以电力、电信、教育、企业信息化等软件产品为龙头的一批特色软件产品群。三、重庆市在电子信息产业上的薄弱环节

  1.地理环境上的差距。由于历史原因,重庆地处我国西南部,它不像南京那样处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带,也没有邻近金融中心上海和政治中心北京,某种程度上使得其高科技水平与南京存在一定的差距。

  2.高科技人才匮乏。重庆高科技人才与南京比较也存在着差距:其高校和相关专业人才的数量比南京少,从事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所、重点实验室也没有南京多,同时还有个更严重的现象,重庆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光电子等科技人才和高校毕业生存在“东南飞”现象,无疑加大了重庆科技人才匮乏的缺口。

  3.技术层次偏低。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主要生产的是末端产品(整机组装),其中端产品(核心零部件)小,尤其缺乏前端产品(专利设计与自主开发),并且成果转化率、产业转化率也偏低。

  4.行业龙头企业及自有品牌少。重庆电子信息产业中龙头企业较少(知名的有四联集团、朝华集团、东软金算盘和博恩科技),并且在高科技上自主创新能力较低,电子信息产品的自主品牌少。

  5.电子信息产业总量小,规模小。2005年重庆占全国GDP比重为1.62%,而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GDP的41.74%,可见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国比重不到0.5%。

  重庆可以通过后发优势,向南京市“取经”,从较高起点着手,实现跨越式发展,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扩大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具体来说,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强化思想观念。电子信息产业污染小、效益高、盈利潜力大,同时还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和创业机会,重视该产业的发展可以降低重庆环境污染指数,保护生态环境,缓解就业压力,优化传统工业,加快重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因此,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该产业巨大的经济价值,加大支持力度。

  2.聚集人才。聚集人才的途径大致分两种:一是本地培育;二是从外界吸引。首先依托教育资源培训各类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并注意留住人才,防止人才“东南飞”,同时要大量吸引外来高科技人才,内外兼修,打造一支高素质、多领域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

  3.充分利用人力成本低廉优势。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而重庆同等程度的人力资源成本相对低于我国东南部城市。据调查,重庆IT行业平均年薪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9%,软件人力资源成本低于东部发达地区30%~40%。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相对较低的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

  4.以软件业为发展的核心。南京软件业的发展强有力的证明了软件业在电子信息产业中地位的关键,它是电子信息产业创收的核心力量。故重庆也应重点发展软件业,加强对软件业人、财、物力和技术、政策支持,加强软件学院、软件评测中心建设,为软件企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5.培植骨干企业。应通过引资嫁接等方式,培育更多骨干企业,扶持大型企业的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发展,逐渐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最终实现产业集群化。

  6.打造产业集群。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内加强招商引资,加大对外技术引进与合作,推出重大对外合资合作、嫁接改造项目,广泛引进具有带动性的电子龙头企业,构建完善的配套协作体系和产业链。另一方面,通过在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上的倾斜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为实现产业集群铺路,以保持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7.提高创新能力。在引进和吸收的同时要坚持独立性原则,开发特色产品,发展自有品牌,减少和避免与其他城市撞车或重复建设问题。

  8.打造特色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重庆市在光电子、微电子、通信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光电子、微电子、软件技术成果产业化为切入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数字重庆”。

  1.,王良元.南京市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江苏通信技术,2005,(6):21-22.

  一般认为,全球价值链是指从全球的视角来考察一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不断增值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概念、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直至后续服务等。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以及产业分工规模逐渐扩大与深化是其客观背景,在以全球为版图的全球资源整合过程中,形成了依据产业价值链特定环节生产的分工格局,尤其是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价值链中生产工序的水平和垂直分工过程。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分布格局来看,美国、日本及部分欧洲国家处于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他们拥有品牌和专利,负责标准制定和产品研发以及系统集成,控制着核心产品和新产品的生产,具备较强的研发能力,尤其拥有精湛的生产工艺。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端,已具备较好的生产技术,正发展成为集成电路等部分关键元器件的生产基地,并生产部分高端产品和新产品。而具有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则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主要从事一般元器件的生产以及整机的加工和组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承接发达国家及地区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湾地区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随着三大产业集聚区生产要素价格的攀升及产业升级的驱动,三大地区正逐步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迈进,原先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正不断向周边地区转移和扩散,形成了各地区不同层次、规模大小不一的地方产业集群。

  (一)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政策机遇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是国家战略之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2006-2020)》中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战略措施。“十二五”规划将明确战略新兴产业是国家未来重点扶持的对象,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又是重中之重,有力推动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同时,国家为拉动内需,提出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一系列政策,之后又出台了家电以旧换新、汽车以旧换新的实施方案,这些政策催生了巨大的国内市场,给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信息家电、汽车电子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2011年底,国务院批复了《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将其定位为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作为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由于空间地利、人力资本以及地区协同发展等有利因素的影响,为河北省切入全球价值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目前,河北省拥有国内外上市公司8家,全国电子百强3家和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企业2家。同时,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的聚集效应开始显现。围绕环京津形成了“四基地”(石家庄、廊坊、保定、秦皇岛)“八园区”(玉田电子元器件园、承德智能仪器仪表园、张家口东山电子信息园、怀来光电子园、涿鹿信息产业园、青县韩国电子工业园、沧州线路板园、邯郸计算机耗材园)产业格局,产业集群初具规模。从发展速度来看,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2010年1~6月,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完成112.1亿元,同比增长74.4%,高出全国54个百分点;出口创汇13.7亿美元,同比增长85.7%,高于全国46.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25.6亿元,同比增长531.8%,高于全国490个百分点。另一方面,河北省在光伏、半导体照明、基础产品三个方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与发展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其中光伏产业发展迅速,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宁晋晶龙、保定天威英利两大龙头企业,带动了数十家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已形成硅材料———硅片———电池———组件完整的产业链,成为国内主要的硅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而半导体照明产业同样具有独特优势,芯片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电科技集团第13研究所目前开发的1W光源光效已达到110lm/W,属国内领先。基础产品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为整机配套的各类元器件及原辅材料产品门类齐全,其中TFT液晶材料、石英晶体谐振器等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三)影响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受到知识结构半岛官网、技术创新能力和制度要素等条件的影响,河北省企业在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和营销环节的竞争力还较低,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产品科技含量、附加值等较低。具体来看,河北省企业规模偏小,缺乏能够形成规模经济、带动行业发展的大公司、大集团,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在产业增加值、资产总额或者销售收入方面,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也远低于发达省份。其次,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能力不高,导致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整机产品短缺是产业快速发展的软肋。同时,产业结构以基础元器件材料等上游产品为主,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的产品较少,产业结构不合理,市场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再次,河北省还缺乏信息产业和信息化高级复合型人才,存在着专业人才队伍规模小、高级专业人才少、人才流失大等问题,由于京津人才聚集效应,河北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和政策存在诸多不足。

  从全球资源配置来看,劳动力始终不能完全流通,欧美发达国家工业生产能力仍将大量涌入劳动力丰富、成本较低的国家与地区,国际分工深化与产业梯次转移持续进行,这为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国家出台了多个鼓励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河北省也推出了类似的多个政策与措施,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趋势下,为河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现实支撑。因此,本文认为河北省应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从两个方面促进本土产业升级与发展。

  (一)保持产业体系的开放性,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促进产业升级河北省企业在劳动密集型工序生产环节具有比较优势,而且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工序生产环节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企业应顺应国际分工发展方向和趋势,承接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制造环节,逐步掌握国外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在全球资源优化配置中寻求经济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保持产业体系的开放性,拓展资源、要素、人员等在国际分工中的参与程度,快速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蛙跳式的发展,直接进入更高一级的产业结构,以替代早期发展地区在产业攀升上的艰难跋涉。具体来看,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投资建厂,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实现禀赋的升级,改变国际分工的不利局面。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本省企业整合,做强做大已有企业,形成规模经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有的信息技术和制造设备为依托,遵循技术自主研发或引进、利用再创造的路线,推进产品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的优化升级。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社会经济信息化与信息产业作为推动“南融北接”战略实施的助推器,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优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电信光缆达到2.45万皮长公里,已覆盖所有乡镇,并延伸到80%的行政村;固定电线万户。全市电子政务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各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和市直部门政务网站全部开通,全市电子政务一期工程稳步推进,已完成了网络铺设、政府门户网站改版等工作。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和服务业信息化快速推进,社会信息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信息产业保持了较快增长,2007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77亿元、利润5.9亿元、利税9.4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4%、51%、60%。无线电管理工作领域不断扩展,技术手段逐步增强,空中电波环境明显改善。但是,与我省其他市相比,仍存在信息化建设投入少、信息资源分散、传统产业比重大、信息产业企业规模小、人才缺乏等问题,已远远不能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需要。

  党的明确提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及信息产业发展,有利于实现信息化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加强自主创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有利于扎实推进电子政务,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大力推进社会信息化,促进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把信息化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突出重点,全面推进,促进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需求主导、稳步推进,资源整合、互联共享,鼓励创新、产用结合,深化应用、确保安全为原则,以体制、机制、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及信息产业发展,切实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实现新崛起、建设新*作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到2010年,信息基础设施日渐完善,全面建成能够支撑多媒体综合业务的宽带信息传输网络,数字电视普及率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信息技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电子制造业及信息服务业销售总额达到135亿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明显提高。三、工作任务

  1.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化工行业,重点推广集散控制(DCS)、安全连锁装置及资源计划管理(ERP)等技术,应用计算机监测、监控,实现闭环控制,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安全系数,减少环境污染,增加经济效益。在纺织行业,加强产品设计、加工、管理和营销等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运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提高服装生产小批量、多品种、个性化生产的能力和纺织工艺的控制精度。在建材行业,把降低能耗、提高产品质量作为重点,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水平。在机械行业,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技术,抓好设计、生产等环节的信息技术改造,优先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的数控设备、数控加工中心等机电一体化产品。在食品医药行业,重点推广应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全面提升检测和生产控制水平。在造纸行业,强化解决企业的疑难参数在线测量问题,实现造纸自动控制,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应用自动化装置,减少环境污染。电子产品制造行业,注重通过网络、智能化信息系统和生产优化系统改造,提升生产流程的自动化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2.扎实推进信息化与农业融合。在农业生产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在品种选育、模式化栽培、配方施肥、节水灌溉、农作物病虫害诊断等方面的应用,逐步提升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水平。在农产品加工方面,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研发、生产和管理等环节的应用,全面提高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在农产品流通方面,建设一批县域经济特色网站,拓宽销售渠道,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运输、销售环节的应用,实现供需对接,积极推动订单农业。在农村管理方面,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切实开展“信息化下乡”活动,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的深入开展。3.积极实现信息化与服务业融合。推广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特别是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应用,促进物流企业、商贸企业资源共享,推进物流信息化,逐步实现企业物资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的自动化、网络化运作。重点培育发展新兴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服务。进一步健全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完善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第三方在线支付系统、电子商务认证服务系统,组建电子商务诚信联盟,抓好一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和示范工程建设。

  1.强化政务网络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建立全市电子政务建设管理规范和安全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务内网服务平台和政务外网服务网络,建设基于MPLSVPN(多协议标记交换虚拟专网)等先进技术的政务网络示范应用,重点解决网络分离、条块分割、信息孤岛问题,推进各级政府的区域性横向互联和政府机关或行业管理部门的纵向虚拟网络互连。全面整合现有设备和网络资源,提升视频会议、IP电话、多媒体数据等电子政务多业务的融合能力,探索无线政务网络部署的安全解决方案,建立完善的市级高速网络交换平台。2.加快政府门户网站的改造升级。突出完善市政府门户网站的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整合各县(市、区)、各部门网站信息和服务资源,形成市、县(市、区)政府门户网站和市直部门网站的政府网站群。建立信息报送、整理、、维护、考核制度,确保网站信息内容的全面、准确、及时、完整。积极开展网上互动交流业务,促进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便民服务,使政府网站成为为民办事的重要渠道。3.突出抓好政务管理及服务系统建设。围绕财政、税收、工商、质监、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药品监管等业务系统建设,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市场监管能力。进一步完善城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促进公安、消防、交通、医疗、气象、地震、安全生产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有效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进一步完善社会诚信系统,促进工商、质监、税务、金融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改善市场信用环境。不断完善发展改革、经贸、统计等经济运行信息系统,促进对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全面跟踪、监管。进一步完善行政服务大厅“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系统,在纳税、年检年审、资质认证、劳动保障、建设管理、破产登记等方面提供更加便利的电子政务服务。4.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优先建设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三大基础数据库,加大宏观经济、企业信用、市情资源、政府公共信息资源、法规文件等数据库的建设,加强县(市、区)、市直部门节点数据库建设,明确各层次数据库的信息采集、整理、更新、维护和归档权责,整合各类政务信息资源,构建我市数字资源中心。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制定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的信息共享责任,保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围绕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电视等新闻媒体,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各类政府信息,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1.加快发展城市信息化。建设和完善城市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自来水、电、煤气等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信息化程度。继续完善城市交通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城市交通信息网络和公共交通管理调度指挥信息系统,方便市民生活。2.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加强校园网建设,提高学校计算机拥有量,普及信息技术课程,开发教育信息资源,建立各个层次、多种类型的网上学校,积极发展远程教育。3.强化推进医疗信息化。搞好各级医院内部管理的信息化,进一步实现医院网络互联互通,发展规范化的医疗和药品网上咨询及服务,逐步推进远程医疗。4.大力发展文化信息化。积极开发适合于宽带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音视频内容等文化娱乐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资料馆、档案馆和音像馆等,发展网上新闻宣传和电子出版业。5.稳步推进社区信息化。逐步建立县(市、区)、街道(乡镇)、居委会(村)三级信息网络,增强社区户籍、外来人口、市政、物业、治安、环境、劳动保障等管理的效能。改善社区的信息化服务设施和居民上网条件,大力推进和发展家庭上网,切实开展社区劳动就业、帮困扶贫、助残育幼、法律援助等信息服务,努力建成一批社区信息化示范小区。

  1.努力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面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技术和产品需求,重点在晶体材料、光电子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等新型元器件、电子材料产品领域形成特色和优势。优先发展数字化仪表、家用中央空调变频系统、高性能卫星电视接收设备的自主生产,提高关键零部件的配套能力。重点推动光电子、半导体照明和太阳能光伏电池等技术攻关及产业化,打造名副其实的“中国太阳谷”。加大节能型电子技术研发力度,促进电子信息产品生态用能设计。推动发展环保型电子材料和电子元器件,逐步建立电子电器回收利用和污染防控体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转变。充分发挥天衢工业园省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品牌效应,促进人才、技术、资本和企业聚集,拉长产业链条。2.加快发展软件产业。积极开展“双软认定”,努力提升软件企业的档次和水平,做大做强我市软件业。加大宣传力度,严格落实软件企业及已登记软件产品有关优惠政策,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围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传统产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等各个领域,支持与鼓励有条件的经济园区、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单位联合设立软件研究与开发中心,大力开发应用软件,提高应用软件的技术水平和集成服务能力。以全球软件外包服务产业转移为契机,积极扶持软件企业转变业务模式,拓宽业务渠道和市场。以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契机,吸引和培育领军人物和实用人才,提升设计开发能力,提高软件企业自主创新和服务能力。3.积极推动信息服务业。继续加快“村村通光纤”工程,切实提高电信和广播电视传输等基础性信息传输服务能力,大力发展计算机服务业,努力开展面向社会公众和政府服务的各类信息咨询、信息增值服务,电子信息产品销售、租赁和售后服务,为各类重要信息系统提供外包服务。抓住下一代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手机加快普及的机遇,加强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媒体等新兴数字内容产业,积极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专业培训、电子认证服务等行业发展,引导系统集成企业开展资质认证,努力培植信息服务企业。加大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信息服务项目的支持力度,逐步完善全市信息服务业产业体系。(五)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加强政务、重点行业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要求,加强和规范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责任认定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监测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网络失泄密的检查发现能力,并统筹规划应急响应与灾难备份建设。完善密钥管理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密码、访问控制等技术保护网络与信息安全,促进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定期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采取措施保障信息系统安全。2.加大无线电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无线电管理基础设施,有效发挥技术设施的作用,为无线电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支撑。加大无线电管理的周边协调力度,加强我市频率资源的科学管理,严格技术审查,切实提高频谱利用率。提高对各种无线电波和频率使用状况的技术监测能力,加大无线电干扰查处力度,切实维护空中电波秩序。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在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把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优先安排,重点支持。市信息产业局要加强规划和工程建设管理,对从事信息工程设计、开发、施工和监理的单位具有的资质证书进行严格审查,坚决杜绝未取得或超出资质证书许可范围承揽工程。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对政府投资的信息工程项目按照程序审批前须报市信息产业局审查,并由投资主管部门会同信息化主管部门组织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各县(市、区)也要加强对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努力促进我市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根据《山东省信息化促进条例》要求,各县(市、区)应安排信息化专项资金,市发改委、经委、科技局、财政局等部门要合理调配市其他各项扶持资金,引导和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重点对有关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的国家、省、市已批复项目、工程中心、产业园区进行扶持,对获得资质认证的企业、列入国家、省、市推荐目录的产品、示范工程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同时,各级各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各种优惠政策,并强化企业投资主体意识,扩大投融资方式和渠道,加大对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投入。

  (三)抓好示范引导。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协调、部署、推进和实施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示范工程工作,每年评选出部分示范工程,召开现场观模会,总结工作,推广经验。各级各部门要学习借鉴先进市地和我市示范工程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完善政策措施,有效组织推动我市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

  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追踪国际先进技术和产品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把信息产业建设成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努力实现我区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1、外向型原则。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国际信息产业转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

  2、技术创新原则。强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重视电子信息产品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抓大促小原则。扶持拥有前沿技术、核心竞争力强、辐射带动力大的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1、到年,全区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含信息服务业),年均增长40%;工业增加值16亿元;利税4亿元,年均增长30%;实现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年均增长20%。

  3、力争创建3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成为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

  (1)微电机产品。进一步扩大微电机产品的应用领域,延伸产业链,促进微电机产品向高性能、轻薄短小化、永磁化、无铁芯化、无刷化、机电一体化、智能化和组合化发展。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引进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微电机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占有率,力争成为全国微电机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2)电子元器件产品。继续加大科研投入,推广节能、环保生产工艺,以片式化、微型化、高性能化、无害化为目标,突破关键技术,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互动发展,着力培育优势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发光二极管、电子陶瓷、磁性材料等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6亿元。

  (3)电子仪器仪表。充分发挥我区在传感器等方面的研发与产业化优势,培育骨干优势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

  (4)节能、环保及自动化监控产品。巩固我区在自动化控制、安全预警系统、节电节能产品等方面的研发优势,按照国内工业企业节能、环保与安全生产领域的市场需求,加大产业化力度,培植生产智能乳化液泵控制系统、安全预警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产品的国内专项优势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2亿元。

  突出发展医疗、冶金、建筑、电信、教育行业应用软件;结合我区健身器材控制系统的发展,大力发展嵌入式软件,形成区域研发优势;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提高管理软件的开发应用水平,满足本地信息化的需要。年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收入达到1亿元。

  (1)继续加快和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宽带城域网改造工程,增强网络承载能力,全面提供网络建设及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等服务。

  (3)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完善政府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水平,建立全区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4)实施“城市一卡通”工程,提高公共管理与服务的信息服务水平,促进个人消费信息化,使持卡消费额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80%以上。

  (5)大力推行电子商务。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制度,加快电子商务网络支付和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我区综合电子商务的深入发展,建设1个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力争到年工业企业电子商务贸易量达到80%。

  (1)围绕机电、新材料等传统产业,积极采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进行改造提升,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推进生产制造自动化、产品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以及商务电子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广主要生产线和关键设备自动控制技术,实施产品数据管理(PDM)、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分布式集散控制系统(DCS)等,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设备能耗水平,达到节能降耗。到年,规模以上企业智能控制技术在流程型生产企业中应用普及率达到80%以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应用普及率达到100%,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应用普及率达到50%。

  (2)进一步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实用性信息产品和信息系统在农村的应用,完善全区农业与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扩大农村信息服务站的覆盖范围,培养农村信息员服务队伍,提高农村信息上网水平和农民获取信息的能力。到2012年,全区65%的镇、开发区和50%的行政村基本实现农村管理信息化半岛官网。

  (3)建设与国内外市场密切联系的区域性流通信息化基地。重点发展泵业物流信息化,提升服务功能,打造鲁中地区泵业流通信息交换枢纽和电子商务中心。

  (一)积极建设微电机产业园,促进我区电子信息产业的集群发展。加大对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培养体系的投入,创造良好的信息产业发展环境。对园区内达到一定投资规模的企业或研发、生产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通信、微电机、仪器仪表、系统集成等高端产品企业的新建项目用地予以优先供应。

  1、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年前按17%的法定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所退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

  2、新创办软件生产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经认定属于新办软件生产企业同时又是国务院批准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的新办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新办软件生产企业的减免税优惠。在减税期间,按15%税率减半计算征收企业所得税;减免税期满后,按照15%税率计征企业所得税。

  3、对软件企业除应征收增值税的销售收入外,企业符合条件和手续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费附加。软件生产企业的工资和培训费用,经认定后,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4、被授权单位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软件企业,可享受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的政策。

  1、支持信息产业制造业发展。扶持企业在电子仪器仪表、集成电路、通信、新型元器件、新型电子材料等领域进行技术、产品的创新与产业化。

  2、支持软件产业发展。支持我区和驻地企业、院校、科研院所的软件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其中,重点支持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共性软件的开发和产业化。主要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嵌入式软件、软件构件库、安全软件、网络平台、开发平台和各类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对通过CMM认证的软件企业予以补助。

  3、支持信息化建设。对企事业单位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给予扶持补助;对企事业单位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节能降耗,增强行业竞争力的,给予扶持补助。

  4、加大各级专项经费对信息产业的支持力度。区财政与有关部门共同安排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科技三项费用适当向信息产业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倾斜。

  加强信息产业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通过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开发,整合我区信息产业资源,扩大规模,构筑产业群,带动全区信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升级。积极吸引外资参与现有企业的改组改造。重点针对港、台和日、韩及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策划一批对外商有吸引力的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招商引资工作。

  1、支持高等院校联合科研院所和企业创办各类信息技术学院和软件学院,加速复合型软件人才和实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制定有利于培养实用型软件人才的招生政策,采取多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2、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高水平软件研发设计人才、市场开拓人才和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实行按贡献进行利益分配的激励制度。

  1、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营造有利于电子商务推广应用的社会环境。加强政策法规、信用服务、安全认证、标准规范、在线支付、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

  2、鼓励采用本区信息产业产品和服务。将区内信息产业企业的优秀产品列入政府推荐采购目录;政府机构、通信运营商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和重点应用系统时,同等或相近条件下优先选择区内信息产业企业承担,优先选择本区信息产业产品和服务。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崛起的信息产业,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并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领域,推动人类社会由传统工业时代进入到信息社会时代。信息产业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导产业,成为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转换的重要标志。可以说,大力发展信息产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潮流和趋势。

  所谓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以及为经济发展和公共社会的需求提供信息服务的综合性生产活动,具体包括信息生产业、信息传输业、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我国信息产业起步不久,尚处在非常年轻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显得比较落后。但经过这短短20几年的发展,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信息产业和以前的状况相比,可以说是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在软件方面,中国具有自主产权的软件已有不少。可以说中国的软件业已经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了,并已经基本具备独立进行研究开发的能力。这种研究开发能力是这些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最宝贵的东西。在硬件方面,中国已经能够大规模生产自己品牌的微机系统,并能自行设计主板及其有关硬件,甚至部分芯片,能够自行设计组装某些通讯设备,可以说在硬件独立开发研究的方面我国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

  然而,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众多问题和不足。从产业外部环境来看,国际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等诸多外部因素导致我国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大,产业竞争力亟待提升。从产业自身情况看,则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软件业比重严重偏低,集成电路产业整体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出口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对外依存度较高,产品附加值整体上处在较低的水平。二是信息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装备制造业能力较差,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建立和完善。三是通信业务创新能力不强,网络资源利用率低,还没有形成依靠开发新业务、扩大产业链促进发展的机制。四是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法制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方式和监管手段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适应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的需要,监管力量比较薄弱。五是信息安全管理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各种网络攻击和违法犯罪活动日益增多,网络与信息安全总体形势比较严峻。六是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差距较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上述这些问题正严重地制约着我国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国家之间业已存在的差距。

  进入21世纪,在社会经济领域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一种新兴的经济现象——产业融合现象。而产业融合作为一种产业发展思路,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上述问题和不足的,这为新世纪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在信息技术革命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冲击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始料不及的速度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产业,在这些大变化中必然也会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和战略性的整合。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在信息化进程中,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殊途同归,使得图像、声音、文本和数据四种彼此分割的信息形式可以统一转换为数字形式,并通过同一终端和网络传递与显示,从而实现了信息通讯领域的“数字融合”;在数字融合的基础上,传统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业等产业逐步实现了技术融合、产品与业务融合、市场融合,最后完成产业融合的整个过程。

  产业融合的概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从狭义角度讲,产业融合就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这个定义局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三网融合”;从广义角度讲,产业融合是一个由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逐渐融为一体,形成新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1)技术进步是产业融合的内在原因。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技术融合渗透到各产业,因而改变了原有产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动力。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产业在国际范围内的竞争日趋激烈,迫切需要产业组织创新。

  (3)市场经济的需要。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传统产业也仍然有其市场需求,甚至在某种高新技术的支撑下,还会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从而使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有了可能。

  (4)放松管制为产业融合提供了外部条件。为了让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中更有竞争力,其产品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一些发达国家放松和改革管制,取消或部分取消对被管制产业的各种价格、进入、投资、服务等方面的限制,为产业融合创造了比较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5)在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等条件下,各国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作为集投资半岛官网、生产、贸易、技术开发和其它服务于一身的经济实体,在当前技术飞速进步和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根据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和“共赢”的原则,他们在开展国际一体化经营活动中,已开始从产业划分战略转向产业融合战略。

  产业融合最早发生在信息通讯领域,但今天产业融合还广泛地发生在其它领域中,金融业、能源业、运输业(特别是物流业)甚至制造业、零售业和农业也都在或快或慢地表现出融合的迹象。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间的渗透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界限趋于模糊,新兴产业不断产生。总的来说,产业融合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如现代化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就是产业间延伸融合的综合体现,是第一产业加快与第二、三产业融合的产物。

  (2)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扩散、发展与融合,带动了一系列关联产业的产生与变化,形成了各传统产业之间的一种强的联结而使传统产业实现了融合。信息技术、信息产业融入传统产业之后,传统产业纷纷相互出现分化、解体和重组,不断催生新兴产业。如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信息和生物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渗透融合,产生了诸如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等,创造出了新的产业门类。

  (3)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这一方式主要发生在各个产业内部的重组和整合过程中,工业、农业、服务业内部相关联的产业通过融合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新需要。与一般的产业纵向一体化不同的是,这种融合最终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其过程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体制和制度创新,其结果是促进了产业的升级换代。如农业为适应新发展而重新整合,通过生物链把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与畜牧业融合起来,形成生态农业这种新的产业形态,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4)全新产业取代传统旧产业进行融合:新产业和旧产业融合的不是“混合物”,而是“化合物”,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质。最典型的可以说是电子商务,它同一般的电子网络技术产业和一般的商务都不可同日而语。电子商务虽然具有电子网络和商务的一般属性,但从本质上讲是一个新生事物,是电子网络技术应用于商务活动的新产业,即可称为交叉产业或边缘产业。

  信息技术是产业融合产生的基础条件,如果没有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将无从谈起,因此,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的拓展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促进了产业融合的拓展,而在产业融合的拓展中,信息技术不断加速发展。这是因为信息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能使供给增加,并减少无需求的盲目供给,更好地适应和满足需求,从而直接推动生产的更快增长和经济的更大发展。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在产业融合的拓展过程中,信息技术进步始终不会停下来,产业融合促进了信息技术的扩散和渗透。

  产业融合是产业之间在技术、业务与市场的融合,因此产业融合整合了原来利用不充分的信息资源,避免了重复建设,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高了信息产业的生产效率。以2000年1月10日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这一迄今为止金额最为庞大的收购合并为例,其主要动因就在于相互利用对方的信息资源。对时代华纳来说,虽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娱乐公司,多年来它一直在设法发展自己的因特网业务,投资巨大,但收益甚微。美国在线是世界最大网络服务商,也是目前网上资本增值最快的信息服务企业之一,拥有大量的数据和网上信息资源。通过合并,时代华纳可以借助美国在线的电脑多媒体平台和宽频带网络通讯手段,提供交互式信息娱乐内容,开展网络广告。而对美国在线来说,作为互联网提供商,其争取客户的重要手段是内容,近几年它曾努力自己开发新的内容,但同样也是收效甚微。于是,它开始收缩这一做法。通过与时代华纳公司合并,它就可以共享时代华纳在新闻、娱乐、体育等领域的丰富内容。

  随着模拟媒体、纸张媒体和其他媒体都转型为数字领域的一部分,信息产业将以空前的速度增长。如果说,个人电脑时代的信息产业的增长大部分来自于新的信息技术投资,那么在产业融合条件下,将会有两大驱动力,一是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的不断渗透和发展,将继续推动信息产业的增长;二是电脑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这也更加有力地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在此过程中,网络与软件的使用更加普遍,将使信息产业的经济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因为我们知道,软件一旦开发出来,拷贝的成本只是一片软磁盘、一台光盘只读存储器的费用,或者在电子销售中几乎不花费任何费用。这实际上导致了信息产品平均成本的不断下降,而其网络价值却随着网络扩大时节点增多而呈指数增长。因此,网络越大,潜在价值越高;软件销售数量越多,单位价格越便宜。这两种力量的结合,将给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经济效益。

  产业融合在使生产增长的同时还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变。1997年,美国沿用多年的“标准产业分类SIC”被新的“北美产业分类标准NAICS”所替代。新分类系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设立了一个全新的二级产业——信息业。这个信息业没有包括计算机等硬件产业,却包含了出版业(包括软件出版)、电影和录音业、广播和传播业、信息服务和数据处理服务业。显然,这里划定信息业的标准是围绕“内容”展开的。所谓内容产业是指制造、开发、包装和销售信息产品及服务的企业,其中包括在各种媒体上的印刷品(报纸、书籍、杂志等);电子出版物(联机数据库、音像制品服务,以传真及光盘为基础的服务以及电子游戏等);音像传播(电视、录像、广播和影院)等。这说明由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普及与发展,使传统的内容对载体的依赖性大大减少,信息资源与传统产业融合而成的“内容产业”成为信息业的核心。可以说“内容产业”概念的提出是产业融合的结果,这种融合是在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的基础上发生的信息产业的“全面融合”。信息产业包含的范围很广,产业内部的子产业围绕“内容”展开融合重组,使原来相互独立的子产业形成连续开发的产品链。“内容产业”最为典型的例子是美国沃特.迪斯尼公司的卡通形象。沃特.迪斯尼公司围绕着这些形象授权或开发了录像带、图书、VCD、MTV、电子游戏等多种信息产品,使原来彼此独立的电影、电视、出版、软件等产业围绕内容重组融合,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信息产业融合能够极大地提升我国信息产业自身的竞争力,从而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现阶段信息产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根据产业融合理论,为了创造信息产业融合的有利条件与环境,保证信息产业融合顺利进行,以信息产业融合带动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提升信息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改进信息产业的自身创新能力,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来加速信息产业的融合进程:

  信息基础设施是新经济时代的物质基础。有研究表明,凡是重视信息战略,在信息基础设施和基础研究中投资越大的国家,其信息技术融合与拓展的状况就越好。在中国,经过近几年信息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现已建成包括数据网、光纤骨干网、ATM异步传输模式网、SHD同步数字系列网和光纤接入网等在内的部级通信干线网。但是在光纤接入网发展缓慢情况下,光纤骨干网建设可能造成大量的投资沉淀,因而适时地调整信息基础设施投入方向,转向对光纤接入网建设投资的重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半岛官网。而就基础研究来说,靠政府直接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将很难适应信息产业融合快速发展的需要,所以应该加强对骨干信息企业基础研究项目的政府扶持和奖励,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各部门间基础研究与开发的合作,以促进各部门的资源整合和加快产业融合化的进程。

  技术创新以及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最主要原因,没有技术的迅速发展,就根本谈不上技术融合。而没有技术融合,产业融合将很难发生。但是目前技术发展的不足正日益成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我国的信息产业起点比较低,技术基础比较薄弱,这使得我们在操作系统、芯片、集成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另外,近年来我们通过引进国外技术迅速提高了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VCD、DVD、彩电等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然而我们在引进技术的同时没有注意技术的消化和创新,导致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严重不足,影响了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进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高新技术的主体是企业,国家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高新技术投资。此外,国家还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基础技术的研究,加快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目前我国政府规制首先是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同时缺乏独立的政府规制机构,被规制的产业一般都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而政府规制部门又与这些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很难实现规范化管制。落后、保守的产业管制政策必然限制产业融合过程的扩散与传播。在传统行政势力较强的中国,更应采取积极的和开放的产业管制政策,直接与国际接轨。应当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尽快建立起必要的规制机构,通过立法明确其权责利,并及时调整现有的产业规制政策和制度,根据产业之间相互融合的特点和需要,出台一些新的能够促进不同产业在融合渗透同发展的规制政策和制度。

  产业融合是由高新技术所引起的,那么要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就必须培养大批精通新技术、精通新经济的专门人才。例如在产业融合过程中,小企业通常进行重新定位,即把标准化数字平台(如像互联网那样)的应用与软件技术结合起来,致力于发展针对专业用户和居民消费者的服务。这就要求充分利用通过整合电信、传媒和IT所产生的技术融合,以生产和提供创新性服务,显然,就会十分需要这方面的创造型和复合型人才。因此,为适应新市场,人们必须拥有适当的复合技能。

  1张毅.祖国大陆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海峡科技与产业,2005(1):9-13

  3马健.信息产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经济研究,2003(2):38-42

  4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25-127

  5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国工业经济,2003(4):46-52

  6李晓丹.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1):54-57

  7聂子龙等.产业融合中的企业的战略思考.软科学,2003(2):80-83

  8胡汉辉等.产业融合理论以及对我国发展信息产业的启示.中国工业经济,2003(2):23-29

  9曹卫等.产业融合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经济体制改革,2003(3):14-17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计算机、网络以及通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突飞猛进,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化带来了技术创新、商务模式转变和新的资本市场,形成了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成为推动各国经济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1991年4月以来,在信息产业的带动下,美国出现了在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的情况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2004年初,信息产业部提出要走信息强国战略,强调以需求为主导,以应用促发展,全面提高社会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水平,构建国家公共信息服务网。信息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20年前,顺德充分发挥政策、地缘和人文优势,改革创新,励精图治,围绕信息化发展制造业,形成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工业为主、以骨干企业为主”著名的顺德模式,营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区域经济环境。目前,顺德经济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竞争压力,竞争优势已不明显;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相对发达国家来说处于弱势,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脆弱性。最近,源于美国的金融海啸而引发的全球经济不景气,给顺德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引进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产业的促进作用,快速提升顺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摆在了顺德人的面前。

  近二十年来,顺德信息产业获得较快的发展。顺德信息产业主要由计算机、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应用电子、软件(含嵌入式软件)、系统集成与服务、信息服务业等组成。出现了一批如美的集团、广东格兰仕集团及广东东菱凯琴集团等拥有较强信息技术的企业。2005年,国家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顺德区设立“国家(顺德)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目前家用电子产品产业园及顺德科技园已形成产品制造、元器件配套及物流一条龙。

  2.1产业发展环境日趋完善为了强化顺德信息产业的建设,区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主持制定并下发了一系列文件,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建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03年成立电子信息商会。2005年,由区政府牵头,企业为主体建立了华南家电研究院、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顺德软件园等一系列产业公共技术研发机构。到目前为止,拥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3家,省级企业信息化试点示范企业11家,区级企业信息化工程试点示范企业50家,从事应用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业的企业400多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软件产品生产企业4家,有11家通过了广东省软件企业认定。2006年3月成立“顺德软件行业协会”,2006年11月成功举办“2006中国顺德嵌入式系统应用展示交易会暨中国嵌入式系统年会”。制度建设与政府支持极大地提升了顺德信息产业的区域品牌,促进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2.2产业链向高端延伸近年来,随着嵌入式软件业的异军突起,形成了由基础信息产业(或核心信息产业)、制造信息产业、信息服务业组成的信息产业链。根据顺德信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顺德地区的系统集成及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达35亿元,同比增长12.9%;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同比增长5%;应用电子产业销售收入25亿元,同比增长66.67%;以电信、移动为代表的电信服务业营业收入27亿元,同比增长3.85%;基础元器件业销售收入99亿元,同比增长1%;计算机及外设硬件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155亿元,同比减少14.84%;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11亿元;其他家用电子产品制造业产值6亿元。数据表明半岛官网,不断走向高端技术研发为顺德信息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尽管顺德信息产业具备了持续发展能力,为进一步加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其他地区,顺德信息产业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作为顺德人,我们应该居安思危,正视问题。

  3.1信息产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从整体上看,顺德电子信息企业虽然重视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但由于起点较低,除个别企业和少数领域已具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外,大多数企业仍然没有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的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上,主要还是依靠中低档产品竞争,产品的利润率较低,无法形成有效积累,由此导致在技术研发上投入不足,而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的不足又导致企业向高端产品升级的进程缓慢,赢利能力和积累能力得不到提高,这样便形成了一个低水平循环的不利局面。就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而言,集成电路和新型元器件的发展远远无法满足下游整机行业的需求,一些关键件和核心技术环节上只能依赖进口,产业规模在短期内很难赶上中国台湾和韩国,更不用说赶上信息技术发展的主要西方国家了。

  3.2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从国际上看,美国、日本等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知识密集型为主,掌握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标准和核心技术,产业增长动力主要来源于知识积累、信息处理和智力投资;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的电子信息产业以技术密集型为主,掌握了某些应用领域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产业增长凭借主要产品领域的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目前,产业链研发环节薄弱造成的产业基础不稳固是顺德电子信息产业的突出问题,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知识产权拥有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由于大多数产品附加值低,使得企业无法保证对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也没有能力深度开拓自己的品牌。

  3.3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是信息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截止到2007年,顺德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约50万人(含外来人员),科研人员所占比重偏低,仅为5%。根据我们的调查,顺德区的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有许多是中小企业在人才方面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加薪减薪,升职降职都凭老板一句话和当时的心情,这就会造成员工不服,只能炒老板鱿鱼,另谋高就,难以留住高层次人才。二是人才凝聚力不够,高素质人才尤其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熟悉国际规则、善于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的缺乏严重地影响了顺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影响到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3.4集群效应发挥不足目前,顺德的计算机及通信设备制造等信息制造业所需的关键零部件、重要材料和专用设备基本依赖进口,缺乏类似东莞制造那样的本地配套能力。从信息制造业(计算机及外设,通信设备)到信息服务业(软、硬件应用开发商、系统集成商、IT产品商)之间各自成体系,缺乏有机衔接和密切合作,没有形成上下游紧密联系的产业链,企业之间与技术之间的协同能力很差。大型企业信息化应用较为普遍,但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在顺德有“九·五”863/CIMS试点企业,有“十一五”广东省制造业科技工程龙头示范企业,这些企业本身拥有实力雄厚的信息中心和众多人才,具备深入到综合CAX/PLM/ERP并协同电子商务一体的数字化集成应用的能力,但企业之间没有进行很好的资源整合。另外,信息化公共平台的应用不平衡,钢铁、花卉、家电有较完善的电子交易平台,发展健康有序,而规模较大的家具市场至今未形成与之配套的商务平台。

  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今天,顺德要走出困境就必须针对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与公共服务平台之间的协同作用,力求以最低的成本获得快速的发展。

  4.1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信息产业的资金投入以及技术研发离不开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协作。一是围绕智能家电、数字家庭、应用电子、数控技术等关键领域,以企业为主体,建设集成电路设计公共平台。二是增强大企业为主体的集成创新能力,攻克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三是充分发挥以大企业集团为基地的嵌入式公共软件技术平台的作用,结合家电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进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四是充分发挥该平台的技术交流、技术外溢作用,使区内相关企业能够共享技术成果;五是加大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招标的支持力度,及时研究国家、省有关政策,鼓励企业积极申报、承担国家、省信息产业重大工程项目,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企业自主创新,发现并培育新的有发展前途的研发中心。最后,政府应该勇于开拓,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并进,规范创新环境,在财税政策,激励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方面为信息产业的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4.2激发中小企业的原始创新活力顺德中小企业蕴藏着极大的原始创新冲劲,政府应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形成“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第一,企业应该把握国际产业调整、转移机遇,形成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政府应该密切关注“嵌入式系统应用展示交易会”上已签订协议的项目,协调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的合作,争取一批嵌入式系统技术和项目落户顺德;第二,应该抓住广东省“十一五”引入芯片制造业产业的良机,加快TFT-LCD配置产业发展,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第三,加快数字家庭标准制定、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速度,按照《广东省数字家庭行动计划要求》,支持顺德企业积极参与数字家庭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通过标准战略占领产业高端,推动技术产业化。第四,加强与广东RFID专委、粤港RFID产业联盟的沟通,争取成为全省试点,促进RFID技术在顺德的应用和推广。

  4.3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信息产业是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构成企业的根本,能否用好人才,能否留住需要的人才是企业人才管理的根本,也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留住人、用好人离不开良好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待遇问题是人才留与失的基本前提,也是人才价值的体现。企业要留人,就必须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让员工的奖与罚有章可循,在员工心中产生公平感。在激励方面,不能将工资作为激励的唯一手段,必须建立完善的,能够实现他们价值观的激励机制。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生理需求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而自我实现是人们最高的精神需求。所以工资等物质激励是员工进行生产的动力,精神激励是工作激情的来源。因此,企业应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包括福利计划,股票期权,晋升机会,高水准的培训,出国深造等。

  4.4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在顺德发展相对落后,大力推进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特别是电子商务应用等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结合顺德信息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首先,为促进家具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应该抓住乐从成为全省“专业市场电子商务试点”的机遇,建设顺德家具电子商务平台,促进家具产品信息的交流和商贸流通。其次,由区政府牵头,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行业电子商务为主题,每年举办1-2场论坛,进一步营造深化电子商务应用的环境和氛围,推动电子商务应用,与阿里巴巴,环球资源等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顺德制造”或“顺德创造”,营造区域品牌,整合区内企业抱团发展。第三,加快发展制造业,跟进广东省“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重点抓好龙头企业(美的、科达)数字化综合应用,推动企业继续深入应用CAX、PDM,MRPII、ERP、SCM、MES等技术,促进企业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第四,建设面向行业或面向应用的ASP公共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随时、随地、省力、省心、省钱”的信息化服务。第五,制订相关政策,扶持本地软件企业及系统集成商,支持大企业的信息中心企业化运作,发挥人才集中、经验较丰富的优势,为地区信息化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相关支持。

  4.5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风险投资是一种集金融、创新、科技、管理与市场于一体的资金运作模式。信息产业的风险投资在成本和收益上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使得风险投资评价非常困难,投资者对收益率也就抱有更高的期望。如果没有较高投资收益率作支撑,那么信息产业将面临着投资者的经济动力不足问题,信息产业的风险资金就很难到位。所以,针对顺德雄厚的民间的现实,加快培育风险投资体系,建议政府适度介入,采取适当的措施消除潜在的市场失灵问题:一是在起步阶段为风险投资联盟提供部分启动资金用以支持投资基金的组建。二是采取较为优惠的税收政策来降低风险资本的成本。三是规范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加大风险企业的信息透明度,由政府组织对企业或项目进行评价,降低中小投资者的评价成本。四是调整风险资本筹集制度,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联盟。

  摘要:信息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各行业的效率,位居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前列的顺德更应该发挥信息产业的作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顺德信息产业发展的实际,在对现状与问题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具体对策。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信息产业对促进工业化有着强大的动力。信息产业具有很高的产业关联度及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等多重优点,是带动性极强的经济增长源,己成为世界各国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信息产业通过产业间的渗透来实现对其他产业生产率的推动作用,信息产业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加快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顺德必须紧紧抓住发展信息产业的机遇,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开发核心信息技术,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提升传统产业,为顺德的发展开辟新天地。本文结合顺德信息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相关理论,系统地研究顺德发展信息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具体措施。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漳州市规模工业“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柱地位愈趋明显。“十五”期间是漳州市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产值从2000年的不到10亿元,增长到2005年102.18亿元,突破百亿大关,成为继福州、厦门之后福建省第三个产值超百亿的地市,是国家9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福厦沿海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2007年漳州市有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企业65家,实现产值123.4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12.3%,其中灿坤公司实现产值50.27亿,万利达科技公司实现产值40.7亿元。

  以灿坤实业有限公司、万利达公司为龙头的小家电行业迅速发展,2007年小家电行业产品产值约占漳州市信息产业产值一半。灿坤公司在小家电领域不断创新,日趋智能化,煎烤器、电熨斗单项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是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支柱行业。同时,对相关产业也有很大的拉动作用,至今已有多家小家电配套企业落户龙池开发区。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确定漳州市龙池开发区、金峰开发区为“智能小家电产业园”。

  数字视听产品产值约占漳州市信息产业产值35%。特别是万利达,系集产品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注册的“万利达”商标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激光视盘机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利利普的小屏液晶电视也已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

  漳州市现有数字化仪器仪表的生产企业有20多家,如:科能、东方、威华、华仪等公司。目前漳州市已成为仅次于深圳的我国第二大数字万用表的生产、销售基地,数字万用表绝大部分出口国际市场。

  电子石英钟是漳州市的特色行业之一,是中国电子石英钟的生产、销售基地之一。电子石英钟产值上千万元的企业有15家,如:华艺、恒丽、宏源、吉邦、桑泰等;漳州市钟表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5%,石英钟产量约占全球的15%,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越来越具竞争力。

  漳州市光电产业以六家“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科明、立达信、富顺、锦达、亚明工贸、国绿太阳能等公司为龙头,形成全省较大的光电子产业聚集带之一,主要产品有节能灯、LED显示屏、LED装饰灯、数码音乐景观灯、数码幻彩变色灯、数码万年历、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等,还有太阳能与LED结合的产品——太阳能LED灯。随着国家和省里对光伏产业的进一步重视,华安利胜电光源项目的投产,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漳州市现有计算机及软件企业几十家,从事计算机销售、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发,为社会信息化提供服务。其中漳州顺和达软件有限公司开发的“通用管理系列、行业管理系列、娱乐学习系列、实用工具系列”四大系列20多个产品、商务王软件、必特公司的行政服务中心软件、漳龙公司的“督查业务工作管理”等软件已打开市场,形成批量销售,销往全国各地;“超市管理系统”出口日本和欧洲,开创了漳州市软件产品出口的先河。漳龙公司的“督查业务工作管理”软件获漳州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漳州翊峰机械公司从台湾工业研究院引进先进技术,专业生产数控机床,填补了我省规模化生产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的空白。

  由于国家出口退税及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漳州市有不少电子企业取消了较为低端的产品业务,或者将业务外移,从而影响了产业增长。最明显的是灿坤公司,2007年产值下降12.5%,开始出现负增长。

  缺少专业的信息产业对外招商品牌及载体。漳州市没有像泉州南安的“光电产业园”、福州及厦门的“软件园”等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也没有专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对外招商品牌,从而使漳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招商与邻近地区相比缺少名气及吸引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漳州市制造业基础比较薄弱,总体水平、规模和实力与福州、厦门和省外其他地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漳州市制造业较有规模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较少。虽然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但能形成产业规模、竞争力强的不多。漳州市电子企业创新能力欠强,增加值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不多。多数企业生产规模小,研发资金投入较少,产品更新周期较长,市场应变能力较弱,发展的后劲不足。

  漳州市电子信息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及三资企业,起步较迟,原始资金积累不足,企业缺少有效的融资手段,从而导致企业流动资金及扩大再生产资金不足,影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漳州市从事计算机销售、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发的企业不少,但多数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附加值低,软件企业的总体实力较弱,软件及系统集成与硬件销售额比例失调;软件业与制造业发展还不协调,目前漳州市通过“软件企业”认定的只有四家。

  由于漳州市经济收入水平比周边地区低的原因,造成人才外流,人才总量不。

×

扫一扫关注 集团官方微信